性味:苦,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藥性論》:性平。
③《日華子本草》:味苦甘。
④《藥品化義》:味微苦略辛。
歸經:入肺、胃、腎經。
①《珍珠囊》:腎經。
②《湯液本草》:入足陽明經、手太陰經。
③《本草經解》:入足少陰腎經、手少陰心經。
功能主治:滋陰降火,潤燥滑腸。治煩熱消渴,骨蒸勞熱,肺熱咳嗽,大便燥結,小便不利。
用於溫熱病,邪熱亢盛、壯熱、煩渴、脈洪大等肺胃實熱證。知母有清熱瀉火除煩的作用。與石膏配伍有協同之效,如白虎湯。
用於肺熱咳嗽或陰虛燥咳、痰稠等證。本品有清瀉肺火,滋陰潤肺之效,常與貝母同用以清肺化痰止咳,即二母散。
用於陰虛火旺,肺腎虧所致的骨節蒸潮熱、盜汗、心煩等症。知母有滋陰降火的作用。常同黃柏相須為用,配入養陰藥中,如知柏地黃丸。
可用於陰虛消渴,症見口渴、飲多、尿多者。本品有滋陰潤澡、生津止渴功效。同天花粉、五味子等配合使用可增強療效,如玉液湯。
清熱瀉火:用於高熱煩渴,常配生石膏;用於肺熱咳嗽,常配貝母。
滋陰降火:用於陰虛之發熱、盜汗,常配黃柏、地黃。
①《本經》:主消渴熱中,除邪氣肢體浮腫,下水,補不足,益氣。
②《別錄》:療傷寒久瘧煩熱,脅下邪氣,膈中惡及風汗內疸。
③陶弘景:甚療熱結,亦主瘧熱煩。
④《藥性論》:主治心煩躁悶,骨熱勞往來,生產後蓐勞,腎氣勞,憎寒虛損,患人虛而口乾,加而用之。
⑤《日華子本草》:通小腸,消痰止嗽,潤心肺,補虛乏,安心止驚悸。
⑥張元素:涼心去熱,治陽明火熱,瀉膀胱腎經火,熱厥頭痛,下痢腰痛,喉中腥臭。
⑦王好古:瀉肺火,滋腎水,治命門相火有餘。
⑧《綱目》:安胎,止子煩,闢射工溪毒。
⑨《本草求原》:治嗽血,喘,淋,口病,尿血,呃逆,盜汗,遺精,痺痿,瘈瘲。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6~12g;或入丸、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