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腸道的營養動脈主要是腹腔動脈,腸繫膜上動脈和腸繫膜下動脈3支。當其發生慢性閉塞時,可能產生3種後果:建立充分的側支循環;發生腸梗死;發生腸缺血而無梗死,後者是由於側支循環足以維持腸管活力,但不足以維持進食時的生理功能需要,故而出現餐後腸管疼痛,因其臨床狀況類似心絞痛和間歇性跛行而得名腸絞痛。
由於動脈硬化及動脈炎,使腹主動脈胃腸道分支的開口處造成狹窄或阻塞。受累的動脈多發生在腸繫膜上動脈。患者進食後,腸道血流量和需要量增加,造成腸道相對缺血、缺氧、腸管痙攣,產生明顯的腹部絞痛。病人年齡多在40~59歲,女性多見,並且伴有動脈硬化的其他表現。有時在上腹部可聽到收縮期血管雜音。腸絞痛常見的症狀有鈍痛、腹瀉、噁心、腹脹、便秘、腹痛。患上腸絞痛會給患者們的工作生活帶來很大的影響,因此瞭解腸絞痛的症狀就非常重要。
1、內科治療:治療原發病,消除病因。輕症病人首先內科保守治療。少量多餐,以擴張血管,減低血液黏滯度及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為原則,應用硝酸異山梨酯、單硝酸異山梨酯、硝苯地平、雙嘧達莫(潘生丁)、硫前列酮(前列腺素E)以及罌粟鹼、己酮可可鹼和腸溶阿司匹林等口服藥,改善腸管血液循環,緩解臨床症狀。亦可以通過導管或外周靜脈內滴注低分子右旋糖苷、罌粟鹼等,療效更佳。
2、手術治療:經內科保守治療無效,血管造影證實腹腔動脈、腸繫膜動脈主幹存在嚴重狹窄者,改善營養不良,糾正心血管功能和低氧血癥等後,均可考慮手術治療。常採用的手術方式有動脈內膜剝脫、自體大隱靜脈或人工血管旁路移植、血管再植術。採取上述何種手術方式取決於病人的一般情況、病變部位解剖關係。小動脈分支廣泛硬化狹窄或廣泛小血管炎者不宜手術。
3、介入性放射學:近年來介入性放射學的開展促進了慢性腸繫膜缺血性疾病非手術治療的發展,開闢了新途徑。氣囊血管成形術是經皮股動脈穿刺後在腹腔動脈、腸繫膜上動脈狹窄處進行導管氣囊擴張。另外,在上述主要動脈狹窄處放置鈦合金支架,可取得使血流通暢,改善缺血的同樣效果。適用於體弱難以承受手術者,有時可取代旁路移植或動脈內膜剝脫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