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百姓都知道中醫治病常常效不更方,療效也不錯。久而久之一些慢性病患者也就懶得再排隊就診,而是掛個普通號徑直去抄方,有時候一個方子一吃就是半年。但“抄方”到底好不好呢? “抄方”和“效不更方”是兩回事。效不更方是指在醫生診治後繼續服用相同藥物,此時患者的診斷明確,治療原則和方法正確,服藥後收到一定的療效,症狀、體徵有一定減輕,但是還未完全達到治癒目的,而且沒有明顯的副作用,繼續服原來的藥方鞏固治療,這叫“效不更方”。 “效不更方”是要在醫師的指導下進行的,需要醫生根據服藥後的病情和反應,作出是“效”還是“不效”,從而是“不更方”還是“更方”,嚴格來講不存在患者自行“效不更方”的情況。而抄方則是患者不經醫師指導,自覺服藥後效果不錯,或是認為“中藥起效慢”,還需要繼續服藥才能見效,從而自行決定照服前藥。
從各個角度講,抄方都是利少弊多的。
簡言之:其弊有五:
1、增加用藥風險
很多人以為中藥是無毒的。其實不然。早在《周禮》中就指出:藥物各有偏性。雖然中藥與西藥相比副作用較小,但得知道:中藥也是由各種化合物組成的,如果沒有醫生的指導,長期連續服用相同的藥物,就有蓄積中毒的危險。大家可能聽說過,龍膽瀉肝丸,小柴胡顆粒不良反應事件吧。上世紀90年代,小柴胡顆粒在日本被廣泛應用於各種肝病的治療,大量患者長期服用小柴胡顆粒,甚至有一名患者,連續3年累計服用小柴胡湯製劑達7.5kg之多,此後不斷報出因服小柴胡湯出現間質性肺炎的新聞,日本厚生省於1996年3月,在“緊急安全情報”中發出了“關於小柴胡湯嚴重的副作用――間質性肺炎的警告”,並於2000年1月14日發出“醫藥品醫療用具等安全性情報”通令:全面禁止肝炎、肝硬化、肝癌患者使用小柴胡湯。而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龍膽瀉肝丸事件也鬧得沸沸揚揚。龍膽瀉肝丸作為一種傳統的清熱類中成藥,被廣泛用於內科、外科、婦科、耳鼻喉科、皮膚科等,效果顯著,許多反覆發病的患者,一吃就好。由於是非處方藥,不僅醫院的醫生大量處方應用,市井百姓平時“上火”,也經常到自行藥房購買服用。但是由於龍膽瀉肝丸中還有關木通,此藥含馬兜鈴酸,有腎毒性,長期服用後出現腎功能衰竭,導致尿毒症。許多長期服藥的患者出現此類情況,最後不得不換腎或是長期透析治療。龍膽瀉肝丸,小柴胡顆粒事件就是長期不當用藥的後果。
2、降低藥物療效
中醫的最大特色就是辨證論治。甚麼叫辨證論治呢?就是根據不同的情況進行處方的調整。也就是現在常說的個體化治療。不經醫生指導隨意抄方使中醫藥不能發揮自己的長處,病人節約了一點兒候診時間,但在其後的幾天或幾周內可能服用的都不是最合適的藥物。這實際是主動放棄享受中草藥靈活多變,因人制宜的特長,結果看了中醫,病人卻不能從中受益。
3、助長錯誤認知
在醫療服務中病人是消費者,有被尊重的權利。但大多數病人對中醫學瞭解不多,以為中醫藥也是一種病對應一種藥,反覆要求醫生照方抓藥:實際上對患相同疾病的不同的人、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狀況下,中醫會開出不同的藥物。決非一藥對一病那麼簡單。病人要相信醫生有知識、有道德,願意治好自己的病,不要想省事,省略正常的診療程序。
4、造成藥材浪費
經常要求抄方的人都是工薪族,是慢性病患者。他們能享受醫療保險或公費醫療。一方面他們把吃藥當作自己重要的福利,另一方面又因為工作緊張,無時間候診。所以只得抄方。但必須知道,藥物與食物不同,藥物是有偏性的,不當使用,必有害處。不經醫生診治,將中草藥當作中成藥服用,療效必然低。為此病人又會增加服藥量或延長服藥時間,必將造成不必要的浪費。
5、忽略心理治療的重要性
中醫學是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融合體。在診治疾病的過程中醫患的交流對疾病的減輕、痊癒有重要的作用。盲目抄方破壞了這種交流(一般說來這種交流的效用佔總療效的30%左右),代之以簡單的買藥、賣藥關係,確實不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因此要知道:時間緊張,但健康更重要。中藥雖然相對安全,但也需要在醫生指導下應用。如果您真的重視自己的健康,我們相信您是能安排好時間去看病的。實在沒有時間,也得知道:盲目抄方還不如不吃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