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嬰兒新生代謝旺盛,加上總是愛動來動去,身體活動也較多,常常出汗比成年人多,因此一般情況下,寶寶出汗多是正常的生理表現。不過有些寶寶除了出汗,還伴隨其他的症狀,比如煩躁、哭鬧、消瘦等,就有可能是病理性出汗,新手爸媽們要加以區分。
為甚麼寶寶更容易出汗
1、寶寶皮膚水嫩嫩 更容易出汗
小寶寶都是水嫩嫩的,身體含水量較高,特別是新生兒時期,體內的含水量高達85%,嬰兒期寶寶的體內含水量在70%左右,而成年人的含水量在60%。因此,寶寶體內生理代謝旺盛,體內熱量多,需要通過出汗來調節體溫恆定。
2、對冷熱的自我調節能力較弱
此外,由於汗腺的分泌是受植物神經來調節的,寶寶的神經內分泌調節功能相對較差,大腦皮層對植物神經的抑制功能差,所以,寶寶對冷熱的自我調節能力比較差。即使在晚上睡眠時,植物神經依然處於興奮狀態,所以寶寶剛入睡時也很容易出汗。
生理性多汗怎麼辦?
大多數寶寶出汗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怎樣判斷寶寶是生理性出汗還是病理性出汗呢?一般來說,以下5種出汗情況屬於生理性多汗。
1、 活動時多汗
很多媽媽反映寶寶只要剛開始活動就會出汗。其實,這是因為寶寶活動後體內的產熱較多,需要通過出汗來調節體溫恆定。活動後多出點汗是正常現象。
支招:寶寶活動完後,媽媽要及時為寶寶擦汗,以免感冒。媽媽不妨為寶寶準備多條紗布,貼背吸汗,只要出汗可以及時更換。此外,寶寶的皮膚十分嬌嫩,過多的汗液積聚在皮膚褶皺處如頸部、腋窩、腹股溝等處,這就要求勤給寶寶洗澡,以保持皮膚清潔、乾燥,防止皮膚潰爛並引發皮膚感染。
2、興奮型多汗
小寶寶的神經系統調節功能不是很健全,而出汗主要由植物神經調節,交感神經興奮,促使汗腺分泌。小寶寶因為植物神經調節功能尚不健全,易興奮激動,表現為多汗。
支招:寶寶經常興奮是表現出他對自身和周圍事物的一種關注,媽媽們別因為寶寶易出汗而抑制了寶寶的天性。平常不妨多帶寶寶接觸大自然、多接觸不同的人,讓寶寶的好奇心大大膨脹吧!
3、高溫期多汗
天氣炎熱時寶寶多汗是正常現象。此時,體溫與環境溫差較小,散發同樣的熱量,就需要更多的汗水,所以氣溫越高,出汗越多。
支招:一般適宜寶寶的室溫是22度至26度,對於炎熱夏季,媽媽們還是最好不要過早鍛鍊新生寶寶的“耐熱”能力。如果天氣處於非常高溫的情況之下,寶寶出汗多,而且已經出現了痱子的話,家長要適當的給寶寶開空調。
4、被捂型多汗
很多人認為寶寶衣服要比大人多一件,在這一思想的指引下,很多父母生怕寶寶睡覺時著涼,白天也給寶寶多加一件衣服,造成寶寶身上一直出汗。其實,根據寶寶的生理特點及活動特點,寶寶和大人的衣物被子一樣多就行了,有些活動量大的寶寶衣服還可以少穿一件。
支招:媽媽不妨給寶寶穿的寬鬆些,被子別太多過厚,在生活中培養寶寶適應環境的能力。寶寶睡覺最好穿純棉質地內衣:純棉質地的衣服透氣、吸汗,貼身穿著也比較舒服。現在市面上流行的具有透氣吸汗功能竹纖維材料的衣物被褥可以給寶寶試試看。
病理性出汗是怎麼回事?
如果寶寶本身身體比較虛弱,晚上睡覺時很容易大汗淋漓,甚至整夜汗出不止,透枕溼衣,且伴有煩躁、哭鬧、消瘦等症狀,家長就應該考慮寶寶是病理性出汗了。
1、後半夜多汗
很多寶寶入睡時後腦勺及背部多汗,到深夜甚至第二天早晨汗才會止住,一般來說這是寶寶體質“虛”的表現。
支招:大家經常說的孩子愛出“虛汗”,多是由於餵養不當或消化吸收不良而造成的。護理上要注意調整餵養方法,促進小兒食慾,適當增加蛋白質、脂肪及糖的攝人量。此外,媽媽們在寶寶剛入睡的時候應該給寶寶少蓋一點被子,等到深夜時分再加蓋被子。出汗後,媽媽也要經常給寶寶用乾毛巾或紗布擦乾。
2、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
病理性出汗是在小兒安靜狀態下出現的,最常見的病理性出汗原因是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維生素D缺乏性佝僂病的主要表現為入睡後的前半夜,小兒頭部明顯出汗。由於枕部受汗液刺激,嬰兒經常在睡覺時搖頭與枕頭摩擦,結果造成枕部頭髮稀疏、脫落,形成典型的枕部環狀脫髮,醫學上稱之為“枕禿”,是嬰兒佝僂病的早期表現,只要及時補充維生素D和鈣,佝僂病就可以得到控制,出汗也就會自止。
3、結核病
結核病的寶寶白天活動時容易出汗而且多數為虛汗,夜間出汗通常為盜汗。結核病還有其他表現,如低熱、疲乏無力、食慾減退、面頰潮紅等。除盜汗症狀外,還伴有煩躁、睡眠不寧、易驚醒、方顱、枕禿、雞胸等症。
支招:如懷疑孩.子感染了結核,應做肺部X線檢查或做結核菌素試驗以便及時診斷、及時治療。此外,夜間多汗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