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史
急性細菌性痢疾常有不潔飲食史或與痢疾患者接觸史,結腸癌、直腸癌、潰瘍性結腸炎患者均有較長時間的藏液便及膿血便史,常常有腹痛,有時可觸及腹塊。結腸息肉患者常常有家族史。內痔便血常在排便前後出血,血呈噴射狀流出或便後滴出鮮血。肛裂患者常在排便時及排便後便血,伴有排便時難以忍受的肛門部疼痛。腸傷寒患者均有發熱,便血出現在第二週末及第三週初。腸套疊、腸扭轉,腸繫膜動脈栓塞發病急,伴有嚴重的腹脹、腹痛、噁心嘔吐,嚴重者可出現休克。白血病、血小板減少性紫癲、血友病等血液系統疾病便血的同時常有全身出血傾向。
二、體格檢查
1、肛管疾病:脫出肛外的內痔及混合痔,在肛門外可見圓形突起的暗紅色的小腫物,直腸鏡檢查可見內痔呈圓形暗紅色痔塊。肛裂可見肛管下緣呈線狀裂縫,繼發感染可形成小潰瘍。肛瘦隨時可見在肛門附近,會陰部或骰尾部有瘦外口,擠壓周圍可見有少許膿液從瘦口流出。
2、直腸及結腸疾病:慢性非特異性直腸。結腸炎查體可發現下腹及左下腹壓痛,左下腹可觸及腸壁增厚的腸管。腸結核、克羅恩病腹痛常位於右下腹或臍周,壓痛明顯。由於腸粘連,腸壁與腸繫膜增厚,腸繫膜淋巴結腫大,腹部可觸及腫塊。結腸、直腸癌可觸及侷限性腫塊,呈結節性硬條狀,如癌侵犯周圍組織則腫塊固定。結腸、直腸的鼓室、息肉查體可無陽性發現,但若繼發感染可有局部壓痛同時可合併下消化道大出血。
3、小腸病變:急性出血壞死性小腸炎,常呈突然發作性腹痛、腹瀉、便血和毒血癥。腹痛常位於左上腹或左中腹,也可位於臍部或全腹,常伴有噁心、嘔吐,糞便呈暗紅色或鮮紅色糊狀血便,具有特殊腥臭味。中等度鼓腸,有時可見到蠕動波。腹部壓痛明顯,當出現腹膜炎時可有腹肌緊張與反跳痛,當出現中毒性腸麻痺時,腸鳴音減弱或消失。腸傷寒出血常在病程的第二週末第三週初,血便特點是暗紅色稀赤豆湯樣,查體發現傷寒面容與相對緩脈。小腸腫瘤引起出血者較少,小腸惡性淋巴瘤、平滑肌瘤等瘤體增大,可引起部分或完全性腸梗阻。惡性腫瘤除梗阻外可伴有腹脹。腹痛、食慾缺乏、體重減輕、腹塊及血便。小腸血管瘤最主要症狀為腸道出血或腸梗阻,可表現為急性大出血,但最多者為長期小量失血所致的貧血。
4、下消化道血管病變:腸套疊時除腹痛外腹部可出現腫塊,小腸套疊腫塊多發生在臍周,移動性較大,回盲部套疊腫塊常位於右下腹,呈香蕉形,表面光滑,疼痛發作時包塊變硬,間歇期腫塊變軟。腸繫膜動脈栓塞常常發生在心臟病併發心房纖顫的基礎上,患者出現突然腹痛,酷似急腹症,晚期出現腸壞死,臨床表現休克及血便。
5、全身性疾病:流行性出血熱患者起病急,有發熱、頭痛與腰背痛,查體可見面部潮紅,血壓偏低或出現休克,腎功能損害較重。重者除便血外常常伴有咯血、尿血及皮膚部膜出血。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礙性貧血、血友病等患者便血的同時往往有其他器官的出血現象。骨髓檢查有異常發現或凝血系統有異常。結締組織疾病如系統性紅斑狼瘡、皮肌炎等檢查可發現心。肺、腎等多臟器損害,當胃腸出現併發症時可有便血。
三、實驗室檢查
1、糞便檢查:細菌性痢疾、潰瘍性結腸炎及阿米巴腸病,便常規檢查均可呈膿血便,但潰瘍性結腸炎糞便反覆培養無致病菌生長,而細菌性痢疾可培養出致病菌。阿米巴腸病患者,新鮮糞便反覆鏡檢可找到溶組織阿米巴滋養體或包囊。
2、血液檢查:傷寒患者血培養可找到致病菌,白血病患者周圍血檢查可發現幼稚細胞,骨髓檢查可確診。血小板減少症周圍血及骨髓檢查均可發現血小板異常減少。
四、器械檢查
1、X線鋇餐及鋇灌腸檢查X線鋇餐,特別是氣鋇雙重造影能提高X線診斷率。必要時結合小腸造影及鋇灌腸檢查對小腸的息肉、慈室、腸結核。克羅恩病,結腸的腫瘤及潰瘍性結腸炎等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2、內鏡檢查:纖維結腸鏡檢查可發現直腸、乙狀結腸及整個結腸的病變,尤其是電子結腸鏡的廣泛應用對大腸病變有了更進一步的診斷和治療價值。操作過程中可以錄像,病變部位可以刷片、活檢、電切、止血等進行診斷和治療。近年來小腸鏡已開始應用於臨床,對不明原因的小腸出血有一定的診斷價值,但因操作難度大,仍未廣泛推廣使用。
3、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經以上檢查出血部位及出血原因仍不明確者,可進行選擇性腹腔動脈造影。一般出血速度在每分鐘0.5mL以上時,動脈造影可以顯示出血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