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房纖顫
在初級醫療結構,通過脈搏檢查,必要時附加心電圖檢查,在65歲以上患者中積極篩查心房纖顫,可能有益(IIa類/B級);
對全體存在高度腦卒中風險(以下簡稱風險)的非瓣膜病性心房纖顫患者,以及多數存在中度風險的非瓣膜病性心房纖顫患者,如能保證用藥安全,建議服用華法林,並調整劑量使凝血酶原時間國際標化率(INR)處於2.0-3.0之間(I類/A級);
對於低風險患者以及部分中度風險患者,可根據患者個人偏好、抗凝出血風險評估結果、以及抗凝血指標監測條件等,推薦阿斯匹林抗血小板治療(I類/A級);
對於不適於抗凝治療的高風險心房纖顫患者,氯吡格雷+阿斯匹林雙重抗血小板藥物治療與單用阿斯匹林相比較,可以提供更好的腦卒中預防效果,但也增加嚴重出血的風險,可能具有合理性(IIb類/B級);
對於老年心房纖顫患者,抗栓治療與積極的血壓管理相結合,可能是有益的(IIa類/B級)。
(二)心臟問題
美國心臟病學會和心臟協會(ACC/AHA)的指南中,對各種心臟疾患(包括心臟瓣膜疾病,不穩定性心絞痛,慢性穩定性心絞痛,以及急性心肌梗死等)提供了降低腦卒中風險的相關策略,本指南對此一應認同;
不推薦對無神經科病變,或無特殊心臟病因的患者進行心臟病變(如卵圓孔未必)的篩查(III類/A級);
對於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後,並伴有左心室附壁血栓或左心室壁節段性運動不能的患者,使用華法林預防腦卒中是合理的(IIa類/A級)。
(三)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
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應接受其它可以治療的腦卒中危險因素的篩查,並做相應的生活方式調整及藥物治療(I類/C級);
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選擇頸動脈成形術,包括內膜切除術(CEA)和支架置入術(CAS),應以全身疾病和預期壽命的評估為依據,考慮個體因素,對手術受益和風險進行充分討論,並理解患者的偏好(I類/C級);
鑑於全部頸動脈內膜切除術(CEA)研究都採用阿斯匹林為抗血小板藥物,推薦除禁忌症外,全體CEA患者使用阿斯匹林作為輔助治療(I類/C級);
在經選擇的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血管造影狹窄>60%,或多普勒超聲狹窄>70%且經確證的)患者中,當預防性CEA手術病殘率及死亡率<3%時,方可有益於患者(IIa類/A級)。需要注意的是:由於藥物治療的進步,以往試驗證實的手術效益可能相對降低,所提出的3%的手術合併症允許度則可能偏高;
在經過選擇的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動脈造影>60%,經確證的多普勒超聲>70%,或超聲狹窄為50%-69%但CTA或MRA>80%)患者中,可以考慮實施預防性頸動脈支架置入術(CAS)。血管成形術相對於當前藥物治療的優越性並未充分確立(IIb類/B級);
對於CEA手術風險較大的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患者,CAS作為替代療法的有效性尚未確立(IIb類/C級);
不推薦在人群中進行無症狀性頸動脈狹窄的普查(III類/B級)。
(四)鐮刀形紅細胞病(SCD)
SCD患兒應從2歲起用經顱多普勒腦血管超聲(TCD)進行腦卒中風險篩查(I類/B級);
最佳篩查間隔雖未明確,但對低齡兒童和TCD血流速度處於異常邊界的患兒,為及時發現需治療的高危TCD流速變化,較頻繁的篩查是合理的(IIa類/B級);
對於腦卒中高風險患兒,輸血療法(目標:S血紅蛋白從>90%降至<30%)可有效降低腦卒中風險(I類/B級);
進一步研究結果之前,包括TCD流速已恢復正常者在內,很可能需繼續輸血(IIa類/B級);
對不能或不願接受定期紅細胞療法的腦卒中高危患兒,或可考慮羥基脲或骨髓移植(IIb類/C級);
對於輸血預防腦卒中的適應症選擇,腦磁共振(MRI)及磁共振血管顯像(MRA)的標準尚未確定,不推薦以此類方法替代TCD用於該目的(III類/B級);
對於成年SCD患者,應進行已知腦卒中危險因素的篩查,並依據本指南進行處理(I類/A級)。
(五)絕經期激素替代治療
激素治療(雌激素±醋酸甲孕酮)不得用於絕經後女性的腦卒中一級預防(III類/A級);
選擇性刺激素受體調節劑(雷洛昔芬、他莫昔芬、替勃龍等)不得用於腦卒中一級預防(III類/A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