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病因】
1、溶血性黃疸凡是能引起紅細胞大量破壞而產生溶血現象的疾病,皆可導致溶血性黃疸,常見於先天性或後天性溶血性貧血等病。
2、肝細胞性黃疸也稱為肝性黃疸,因為肝細胞受到損害,使攝取、結合及排洩膽紅素功能發生障礙,導致血清的膽紅素增高,結果發生黃疸。各種肝臟疾病如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以及鉤端螺旋體病、敗血症等,都可導致此類黃疸的發生。
3、膽汁瘀積性黃疸由於不同病症引起肝總管內阻塞,造成阻塞上端的膽管內壓力不斷增高,膽管逐漸擴大,最後使肝內膽管膽汁瘀積而破裂,膽汁便直接或由淋巴管反注入體循環中,導致血液中膽紅素增高而發生黃疸,原發疾病有膽古症、膽道蛔蟲、膽管壁炎症、胰頭癌、肝癌等。
4、先天性非溶血性黃疸此類黃疸指肝細胞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及排洩先天性缺陷而導致的黃疸,較少見,大多在小兒及青年期發病,有家庭史。
【發病機制】
1.外感溼熱疫毒:夏秋季節,暑溼當令,或因溼熱之邪偏盛,從表入裡,內蘊中焦,溼鬱熱蒸,不得洩越而發病。或因溼熱挾時邪疫毒,則其病勢暴急,具有傳染特點,表現熱毒熾盛的嚴重現象,且預後差,又稱急黃。
2.飲食不節,傷及脾胃:過食肥甘油膩,寒涼生冷,或飢飽不度、酗酒,勞倦太過,均可損傷脾胃,使脾失健運,溼濁內生,鬱而化熱,燻蒸於肝膽,膽汁不循常道,外溢肌膚,下注膀胱,從而表現為目黃、膚黃、小便黃的黃疸病證。由於致病因素不同,個體素質的差異,表現為溼熱和寒溼兩個方面。若因溼熱所傷,或素體胃熱偏盛,則溼從熱化,溼熱相交,由脾胃而燻蒸肝膽,膽熱液洩,表現為陽黃證候。若因寒溼傷人,或素體脾胃虛寒,則溼從寒化,寒溼鬱滯中焦,致使中陽不振,脾氣壅遏不運,膽汁為溼所用,表現為陰黃證。
3.積聚日久:因瘀血阻滯膽道,膽汁外溢發生黃疸。
4.內傷不足,脾虛氣虧,血敗而不華色,可發生黃疸。
由此可見,臨床上我們應綜合分析,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黃疸,特別是對年齡較大的患者,若出現黃疸更應排除結石與腫瘤的可能,不能一見有黃疸,就認為是肝炎,否則會造成誤診,耽誤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