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是指心臟的血液灌注減少,導致心臟的供氧減少,心肌能量代謝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臟正常工作的一種病理狀態。冠心病是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見的病因。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心肌缺血在我國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趨勢。心肌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
病因
心肌缺血常見的原因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其次還有炎症(風溼性、梅毒性、川崎病和血管閉塞性脈管炎等)、痙攣、栓塞、結締組織疾病、創傷和先天性畸形等多種。流行病學研究發現,與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的重要危險因素為高脂血症、高血壓病、糖尿病、吸菸、肥胖、同型半胱氨酸增高、體力活動少、高齡和男性等。
分類
1.隱匿型冠心病
無臨床症狀,但有心肌缺血客觀證據,如心電圖典型缺血性ST段改變、心肌血流灌注減少等。
2.心絞痛型。
3.心肌梗死型
心肌梗死常是在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病變的基礎上繼發血栓形成所致。
4.缺血性心肌病
其特點為心臟變得僵硬,逐漸擴大,發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5.猝死型。
治療
1.治療原則
由於心肌缺血有發生心肌梗塞和猝死的危險,因此發現心肌缺血時,要及早治療。積極預防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如已發生,應積極治療,防治病變發展並爭取逆轉。已發生併發症者,應及時治療,防治惡化,延長患者壽命。
2.藥物治療
(1)抗血小板藥物防治血栓形成,預防冠狀動脈和腦動脈血栓栓塞,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2)β-受體阻斷劑減慢心率減少心肌的秏氧,預防猝死,如美託洛爾或其緩釋片。
(3)鈣離子拮抗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