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奶瓣蛋花樣便
嬰兒的胃腸道如果對蛋白質、脂肪消化不良,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排出的稀便如蛋花湯,其中夾有淡黃色如半顆米粒大小的奶瓣。如果孩子出現奶瓣蛋花湯樣大便,就應該減少飲食中的蛋白質和脂肪含量,同時適當延長哺乳的間隔時間,縮短餵奶時間,以減少食量。
人工餵養的嬰兒,可延長牛奶煮沸的時間,這樣可以使牛奶中的脂肪顆粒變小,以利吸收。同時,可按孩子月齡大小,在牛奶中加入1/3~1/2的米湯或水,使牛奶中的酪蛋白凝塊變小,利於消化。對於增加輔食的嬰兒,應減少喂輔食的次數和數量,暫停增加從未吃過的食物品種,使胃腸道得到休息。
2、發酵性腹瀉
嬰兒喝過甜的糖水、牛奶或其他飲料,或過多餵食含澱粉量高的食物,如米糊、麵條、甘薯等,或用煉乳餵養(煉乳含糖40%),導致胃腸消化吸收不了,就會發酵,產生氣體。排出的大便稀,顏色發綠,混有泡沫,散發出酸臭味,並可夾雜少量食物殘渣。大便次數增多,每日3~8次或更多。
此時應減少(或暫停)加糖的甜食和澱粉含量高的食物。飲食以濃縮魚湯,或魚肉米糊為佳。
米糊的製作方法,是將蒸熟的魚肉壓成泥狀,再將奶糕壓碎,炒成焦黃色相混合;或將大米炒焦後,煮成米糊加魚泥。進食宜定時定量。澱粉類食物宜趁熱吃,防止冷後“回生”而不易消化。還可適當喂一些煮蘋果水,或蘋果泥、胡蘿蔔泥、土豆泥、開水煮蘇打餅乾等,以中和腸道的腹瀉酸性環境。
3、腐敗性腹瀉
當嬰幼兒進食過多雞蛋、牛奶、豆漿等蛋白質含量豐富的食物,或食物烹調不當、加熱不夠,可使大便呈糊狀,褐色或淡黃色,混有鼻涕樣粘液,散發出臭雞蛋味,每天大便3~8次,量時多時少。此時應停止或減少進食蛋白質含量高的食物,如肉、蛋、魚、蝦、蟹、豆類等。在奶中加少量澱粉類食物,如在牛奶中加入米湯、奶糕等。母乳餵養的嬰兒加喂米湯。還可適量喂一些蔬菜汁、果汁等,增加腸道內的鹼性,促進恢復。
4、脂肪過食性腹瀉
嬰幼兒進食油膩過多,或過食巧克力(巧克力含脂肪41.5%),或母乳含脂肪量較高,或反覆消化不良,腸道內消化酶減少,會使大便變稀,呈糊狀,白色,夾有小米粒樣白色奶瓣,外觀發亮似奶油,量較多,臭味較重。每日排便3~4次或更多。這時應注意縮短母乳餵哺時間。母乳可分3段,脂肪含量高的是第三段,白色而稠,即嬰兒最後吸出的部分。縮短母乳哺餵時間,可避免嬰兒吃到脂肪含量高的第三段乳汁。這段奶可在餵過奶後擠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