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畸治療中,是否拔牙一直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也是正畸醫生一直糾結的問題。正畸之父Angle的不拔牙正畸治療理論在近一個世紀以來經歷了不斷的變化和迭代,Angle博士對理想的正常牙列的追求,要求保留口腔內的所有牙齒,並主張通過促進咀嚼功能來刺激頜骨生長,為牙齒提供足夠的空間。然而,後來人們發現,頜骨的生長主要是遺傳的,後天因素的影響是有限的,而且間隙不足的錯頜畸形是不穩定的,如果不通過拔牙治療,容易復發。他的學生特威德醫生在大量臨床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在雙頜前突的情況下采用口外支持和拔除第一顆雙尖牙的方法,取得了滿意的效果。於是,拔牙正畸開始流行,並席捲整個正畸界,拔牙正畸成為正畸學的主流。
近十幾年來,隨著口腔材料科學的發展和正畸技術的改進,對於存在生長潛力的病例,即使存在牙齒擁擠或頜間比例失調,綜合應用正畸和矯治的力量,往往可以不拔牙而獲得成功。以西北大學正畸係為例,1940年至1949年的拔牙率<10%;1950年至1959年為45%;1960年至1969年為>60%;1970年至1979年為50%;1980年至1989年為35%;1990年以後為15%。大約25%的病例不需要拔牙進行正畸治療,50%是邊緣病例。北京大學口腔醫院正畸科1996年的統計結果是拔牙率為64.60%。
在實際的臨床實踐中,拔牙與否的決定有時是不確定的,尤其是邊緣病例,對邊緣病例的界定標準有不同看法。拔與不拔的決定還與正畸醫生自身的設計偏好、正畸治療的技術手段以及患者本人或家長的想象力和配合程度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