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腳氣病是維生素B1缺乏病,多見與以米為主食的地區。
維生素B1亦稱硫胺,水溶性,存在許多食物中,以酵母含量最多,在豆類、麥類、肉類中含量也較豐富,米麥食物中的硫胺多貯存於外胚層中,硫胺缺乏的原因是在洗濯或蒸煮食物時,其中的硫胺溶解於泔水中而損失,或由於酗酒、各種胃腸疾病引起攝入過少,或慢性腹瀉、腸結核等引起吸收障礙等。腳氣病的發病機理至今尚未完全明瞭。
腳氣病臨床上分為四型:
1、以周圍神經炎為主的幹型,患者出現手足麻木、四肢無力等症狀。
2、以水腫及紫液滲出為主的溼型。
3、以急性心血管系統症狀為主,多表現為心跳加快、心臟擴大和心力衰竭。
4、同時有上述兩型以上表現的混合型。
腳氣病的防治:多吃含硫胺較豐富的食物注意淘米及烹煮方法。本病治療一般口服維生素B1片10~20毫克,每日3次。對暴發型病例應立即給予維生素B1 50~100毫克 肌注,每日3次。
二、足癬是由致病性皮膚絲狀真菌侵犯而引起的皮膚病。
足癬的病原菌主要有皮膚絲真菌(皮膚癬菌)中的絮狀表皮癬菌、紅色毛癬菌和石膏樣癬菌,白色念珠菌也可引起。
足癬臨床上分為三型:
1、汗瘡型:足部尤其足底起水瘡,或聚集成群或融合成大瘡,瘡壁較厚不易破,以後水瘡吸收及乾燥脫屑,自覺刺癢脹痛。此型中醫稱田螺皰。
2、趾間糜爛型:此型最常見,趾間因汗液浸漬而糜爛發白,常覺發癢而搔抓,破後露出紅潤面,常繼發感染而引起淋巴管炎、丹毒或蜂窩織炎。此型中醫稱臭田螺。
3、鱗屑角化型:足底有較厚的鱗屑,甚至全部足底的皮膚角質層增厚,足跟可有深的裂口,引起疼痛,甚至影響勞動和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