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溫度降低,人的皮膚調節功能減弱、出汗少,不易形成皮膚的油脂保護膜,尤其是北方的乾燥天氣,空氣中的水分比較少,洗完澡後清潔走了對皮膚具有保護作用的油脂也消耗了身體的水分,更容易導致皮膚瘙癢、脫皮等症狀。
面對這種狀況我們要小心防護,不要一癢就撓。因為皮膚撓破後,很容易引發感染,越抓越癢,最終導致破損處的皮膚快速擴散引發頑固溼疹,一旦形成溼疹,瘙癢惡性循環,破損處就會發展成滲液、乾燥、結痂、粗糙肥厚與裂口,瘙癢變成鑽心的癢,甚至夜裡難以入睡並影響日常生活。
為甚麼冬季也會得溼疹?這就要從地域氣候解釋。在我國北方的冬季普遍天氣寒冷、氣候乾燥、風沙塵過大,皮膚未注意保溼,往往在接觸冷空氣後,造成皮膚乾燥問題,誘發相關冬季溼疹、過敏性皮膚炎如風寒性蕁麻疹等不適症狀。
冬季溼疹又稱為“冬季癢”或“乾性溼疹”,是冬天常見的一種皮膚病。更年期後的女性,都是高危險群,好發的部位是皮膚油脂分泌最少的小腿前側以及腰部附近。嚴重時可能還會造成皮膚潰爛、皮膚增厚現象,所以不可不慎。
冬季溼疹也可能造成相關後遺症,尤其是對於糖尿病人,小小的傷口都可能會引起蜂窩性組織炎,嚴重者進而導致截肢,還有對於幼童,可能因為睡覺時很癢,卻無法剋制拼命抓癢,結果整個小腿都是抓痕破皮流血,最後留下長久性的疤痕,應注意防範,做好溼疹的護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