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糖尿病患者家族史的調查表明,糖尿病病人子女糖尿病患病率比非糖尿病家屬高4至10倍。雙親之一為2型糖尿病患者,其子女發病風險率40%;雙親均為2 型糖尿病患者,子女發病風險率可達70%。多數2型糖尿病家系調查中見到家系傳遞中存在明顯的母系效應。2型糖尿病患者的雙親,母親方患者較父親方患者多見,一般是1倍左右。可見,遺傳在糖尿病發病中佔有重要因素。值得指出的是,糖尿病發病機制非常複雜,遺傳和環境因素都很重要。遺傳提供了糖尿病發病的易感性;只有在後天環境的影響下,有糖尿病易感基因的患者,才有可能發展為糖尿病。為甚麼說有糖尿病家族遺傳史的高危人群,不一定就是糖尿病患者呢?是因為父母遺傳給下一代的不是疾病的本身,而是遺傳與可以發生糖尿病的體質,即糖尿病的易感性。
糖尿病高危人群能否發展為糖尿病,關鍵在於有無誘發糖尿病導火索——即環境因素。糖尿病易感者,若避開發生糖尿病多種危險因素,是可以避免糖尿病的發生的。糖尿病對人體的侵襲是隱蔽的,其在人體發生發展的過程也是漸進的。糖尿病高危人群發展成糖尿病,要經歷胰島素抵抗、胰島素損害、胰島素衰竭3個階段。早期,糖尿病高危人群自身組織對胰島素敏感性降低,結果使人體對胰島素需要量增加,胰島B細胞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島素補償,胰島素抵抗越重,需要胰島素越多,久之胰島細胞長期疲勞,胰島B細胞受到損害,甚至凋亡(即疲而衰之)。人體血糖就會升高,糖尿病因此就發生了。
糖尿病高危人群如何避免陷入這種惡性因果鏈條呢?要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一、思想上要高度重視,要認真學習糖尿病防治的相關知識,用科學戰勝糖尿病,掌握預防讓自己不得糖尿病的主動權,做健康的主人。有的糖尿病高危人群者,不注重自身保健,在糖尿病典型症狀(多食、多飲、多尿、消瘦)在自身未出現之前,往往疏忽大意,總覺得自己離糖尿病很遠,加之自己沒有科學的生活方式,糖尿病離自己只有半步之遙時也渾然不覺,有一天自己成為糖尿病患者時,才後悔起來。也有一種糖尿病高危人群者,擔心自己患上糖尿病,情緒沮喪失去戰勝疾病的信心,憂鬱不已,認為糖尿病太可怕了,無法戰勝它。其實對糖尿病正確的方法是,戰略上藐視它,要有豁達大度的心情,戰術上重視它,即要不斷接受相關糖尿病知識的教育,積極採取系統科學的手段早期干預,糖尿病高危人群可以遠離糖尿病。
二、糖尿病高危人群要避開發生糖尿病危險因素,這是遠離糖尿病的重要方法。發生糖尿病危險因素包括上述的肥胖、高血壓、血脂代謝紊亂等方面。尤其是肥胖者,更容易患糖尿病。原因是:1.肥胖者組織細胞胰島素受體減小,對胰島素敏感性減弱,造成胰島素相對不足。2.肥胖者脂肪過多,堆積於肝臟器官,使肝糖元貯存減小,血糖濃度升高。3.肥胖者易發生高血壓、高脂血症,導致人體細胞代謝內環境和激素水平的變化,致使胰高血糖素、糖類皮質激素、髓質激素等升糖激素的增多,這都大大地增加胰島素的需要量。久之,胰島負擔過重,誘發糖尿病。糖尿病高危人群要做到四點:多學點、少吃點、勤動點、放鬆點,用科學的生活方式,阻擊糖尿病的侵害。
三、糖尿病高危人群早期科學的、系統的、專業的醫學干預,也是糖尿病高危人群阻擊糖尿病不可缺少的手段。1.糖尿病高危人群要儘早進行糖尿病專業的、系統的檢測,對自身胰島功能測定(包括檢測a細胞胰高血糖素、B細胞的胰島素、D細胞的生長抑素、PP細胞的胰多肽)。高危人群每年要做一次糖耐量試驗,具體方法是口服75克葡萄糖,測定口服2小時的血糖值,若空腹血糖大於6.1毫摩爾/升小於7.1毫摩爾/升,2小時血糖大於7.8毫摩爾/升,但小於11.1毫摩爾/升者,稱之為糖耐量異常。糖尿病高危人群一旦確定為糖耐量異常,就說明胰島B細胞對葡萄糖處理發生異常,提示已是糖尿病前期。這種情況下,就要到專業的、高水平的糖尿病專業機構,採取“保護胰島細胞的綜合治療方案”,使自己不發展成糖尿病。如測檢中一旦確診為糖尿病,就要積極採取科學的,體現國際先進水平的醫學干預,儘早使病情得以控制,阻斷、避免、防止糖尿病併發症產生,實現高質量的生活和達到長壽的目的。對糖尿病高危人群的早期醫學干預是事半功倍的,科學的干預不僅可以阻斷糖尿病的發生,而且也在某種程度上降低腦血管、心血管、高脂血症的危險指數,對人終生生活質量的提高和壽命延長髮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