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感染(20%):
感染細菌(以β溶血性鏈球菌所致的上呼吸道感染最多見,此外尚有金黃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結核桿菌)、病毒(風疹、水痘、麻疹,流感)和腸道寄生蟲。
藥物因素(15%):
藥物抗生素(青、鏈、紅、氯黴素)、磺胺類、異煙肼、解熱鎮痛藥(水楊酸類、保泰松、奎寧等)等。
異性蛋白排異(20%):
食物魚、蝦、蟹、蛋、乳等食物異性蛋白。
其他因素(15%):
如寒冷、花粉、蟲咬、疫苗接種等。
上述因素引起抗原—抗體複合物反應,此複合物沉積於血管壁或腎小球基底膜上,並激活補體,釋放過敏素等,損害毛細血管,小動脈,引起廣泛的毛細血管炎,甚至出現壞死性小動脈炎,使血管壁通透性和脆性增高,導致皮下組織,粘膜及內臟器官出血,水腫。胃腸道及關節等可有類似改變。腎臟病變多為局灶性輕型腎炎,嚴重者可有腎小球毛細血管灶性壞死或全腎受累。也有學者認為本病屬速髮型變態反應,大量IgE吸附在肥大細胞上,後者釋放的生物活性物質引起上述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