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俗稱“爛耳朵”,是鼓室粘膜的炎症。病菌進入鼓室,當抵抗力和免疫力減弱或 細菌毒素增強時就產生炎症,其表現為耳內疼疼(夜間加重)、發熱、惡寒、口苦、 小便紅或黃、大便秘結、聽力減退等。如鼓膜穿孔,耳內會流出膿液,疼疼會減輕, 並常與慢性乳突炎同時存在。急性期治療不徹底,會轉變為慢性中耳炎,隨體質、 氣候變化、耳內會總是性流膿液,時多時少,遷延多年。
急性化膿性中耳炎,臨床上以嬰嬰兒多見,主要是因為小兒從耳通到喉的通路-- 耳咽管比成人的要短、要粗、要平直、小兒易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得病後易引起 耳咽管炎症,細菌進入中耳而發病。另外小兒時,發生嗆咳、嘔吐時,食物應 易從耳咽管進入中耳,產生炎症。耳疼、頭疼、頭暈、發熱、輕者低熱,重者發熱、體溫可高達40℃,可伴有吐 、腹洩、不食等全身症狀。不會說話的嬰兒哭鬧不安,常抓耳朵。1-2天后耳內 鼓膜穿孔,膿液流出後,耳疼等症狀減輕,如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非常容易轉成慢性中耳炎。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俗稱“臭耳底子”,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未能及時治癒,拖延六週 以上者即為慢性化膿性中耳炎。主要有流膿、耳鳴、耳疼、頭疼、頭暈等。可分為 三種類型。①單純型:炎症未破壞骨質,耳內流膿為粘膿性或粘淮性,無臭味。② 壞死形:炎症已侵潤到骨質,耳內流出物如干酪樣(豆渣樣),量少,有血絲。③膽 脂瘤型:由於炎症的長時間刺激,上皮增生活躍,耳內流出物夾雜有上皮脫屑,及黃 白色有惡臭的油片狀物。後兩種類型如不及時治癒,會造成不良後果。
慢性化膿性中耳乳突炎由於 慢性化膿性中耳炎治療不徹底,長時間流膿未愈,反覆發作,致使膿毒由於耳腔擴散至中耳乳突部及內耳腔,不斷腐蝕乳突部骨質結構,使峰房積膿,氣化消失,耳膜穿孔、損傷聽覺神經禾垠腦,出現:耳聾、耳鳴、流膿、頭昏、大腦不清醒等症狀。炎症還可通過咽鼓管擴散到鼻腔和咽部,產生鼻炎、鼻竇炎、咽炎,通過淋巴可以不可以感染到頸部、胸鎖乳突肌等。到了後期膿毒順著血液循環進入顱腦時還會有劇烈頭疼、噁心、嘔吐、昏迷等症狀,直接危及生命。在臨床上我們總是發現有非常多因患“慢性中耳乳突炎”、“鼓膜穿孔”去醫院做手術,不但無法達到根治目的,反而遺留下許多後遺症如:永久性耳聾耳鳴、傷口感染、術後復發流膿、面神經麻痺等,原因是:手術只能切除局部病灶,而不可以將進入血液的病毒清除,當感冒、疲勞、醉酒等身體抵抗力和免疫力下降時,此病就容易復發,繼續流膿感染傷口,乳突部發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