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以紅色毛癬菌最常見,在我國還有須癬毛癬菌,斷髮毛癬菌,犬小孢子菌,絮狀表皮癬菌和紫色毛癬菌等。
(二)發病機制
由於病菌侵入表皮後一般只寄生於角質層,所以只在局部引起輕度的炎症反應,初起為紅丘疹或小水皰,繼之形成鱗屑,再向周圍逐漸擴展成邊界清楚的環形損害,邊緣常可見丘疹,水皰,表面一般無滲液。
由於病菌侵入表皮後一般只寄生於角質層,所以只在局部引起輕度的炎症反應,初起為紅丘疹或小水皰,繼之形成鱗屑,再向周圍逐漸擴展成邊界清楚的環形損害,邊緣常可見丘疹,水皰,表面一般無滲液,邊緣具有活動性,不斷擴展,中央則趨於消退,因而有圓癬或錢癬之稱,有的環形皮損內還可以再出現環形的丘疹,水皰,鱗屑,繼而呈同心環形損害(圖1),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
皮損隨病菌不同而存在差異,紅色毛癬菌所致的體癬病程常較遷延而泛發,多見於腰腹,臀部和軀幹,可有瘙癢,愈後常留有色素沉著,由須癬毛癬菌引起的體癬好侵犯面頰及四肢暴露部位,呈環形或不規則形,局部炎症較顯著,瘙癢明顯,可併發細菌感染,絮狀表皮癬菌所致的體癬多見於腰臀部,形狀不規則,局部炎症較輕,鱗屑薄而少,瘙癢不明顯,犬小孢子菌和石膏樣小孢子菌引起的體癬則多見於面,頸和上肢,常與頭癬併發,可能是由於患者搔抓頭皮或梳頭將病菌傳播到以上部位而引起感染,紫色毛癬菌形成的體癬損害範圍往往較小(多不超過5分幣大),數目常為多個,常呈淡紅色丘疹,然後向周圍擴大成圓形,邊緣丘疹和小水皰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