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針
(一)取穴
主穴:平衡區、感覺區、語言Ⅰ、Ⅱ、Ⅲ區。
配穴:額頂帶(前1/4和後1/4)、頂顳帶、頂枕帶。
額頂帶位置:神庭至百會穴左右各旁開半寸處的一寸寬帶,將全帶由前至後分為4等份。
頂顳帶位置:前頂穴至頭維穴,向前後各旁開半寸的條帶。
頂枕帶位置:自百會穴至腦戶穴連線左右各旁開半寸的一寸條帶。
(二)治法
可先用主穴,如效不顯,則改配穴。主穴以28號1.5~2寸毫針沿皮快速刺入1~1.5寸,用200次/分的頻率進行快速捻轉,持續5分鐘,間隔10分鐘再捻轉5分鐘,重複3次出針。配穴:額頂帶前1/4由上向下刺,額頂帶後1/4由前向後刺,頂顳帶應用4根毫針由上向下接連透刺,而第1針須與額頂帶後1 /4針行交叉刺,每根毫針中間間隔1寸。採用輕而慢插針,快速而有力的抽氣法,並行快速捻轉1分鐘,留針15分鐘,期間可行針3次。上述方法每日針1 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7天。
(三)療效評價
療效判定標準:基本治癒:症狀、體徵基本消失,能勝任一般勞動;顯效:症狀、體徵明顯改善,生活可自理;有效:症狀、體徵有所改善,但生活尚需照顧;無效:症狀、體徵未見改善或惡化者。
共治共濟失調患者17例,基本痊癒8例,顯效3例,有效5例[4,5]。
體針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百會、後頂、風府、巨骨、曲池、小海、外關、魚際、犢鼻、陽陵泉、委中、足三里、三陰交;2、百會、腦戶、大椎、風池、肩Yu、肩貞、肩髎、曲澤、足三里、委陽、太溪、崑崙、太沖。
(二)治法
上述二組穴位交替使用。令患者取坐位,以1.5寸毫針,針體與皮膚呈30度角,針尖沿著皮下淺表層刺入穴位,不提插捻轉,醫者以針下有鬆軟感為宜。若病人有酸脹感,說明進針過深,重新調整。留針30分鐘,隔日1次,10次為一療程,療程間隔5天。一般治療5個療程以上。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30例,結果,顯效9例,有效19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為93.0%[2]。
綜合法
(一)取穴
主穴:分2組。1、平衡區、運動區;2、肩髃 、曲池、足三里、環跳。
配穴:分2組。1、視區、暈聽區、足運感區;2、手三里、合谷、腎俞、髀關、陽陵泉、太沖、崑崙。
(二)治法
採用第一組頭針穴加第二組體針穴,以主穴為主,酌加配穴,可依據病人情況,或用頭針加針灸,或用頭針加穴位注射。
頭針刺法,一般單側有病取健側,雙側有病取雙側,針刺至規定深度後,快速捻轉(180~200次/分)3次,第1次捻轉3分鐘,休息5分鐘後再捻轉3分鐘,再休息5分鐘後,再捻轉5分鐘,最後1次捻5分鐘即可起針。每日1次。
穴位注射法:藥液:乙酰谷酰胺注射液100mg與川芎嗪注射液2ml。混合後注入所選體穴,每穴注入0.2~0.3ml,每次上下肢各選3~4個穴位。隔日1次。
溫針法:取28號1.5~2寸毫針,進針得氣後,採用捻轉或提插補法,留針15分鐘,在留針過程中,在針柄上可置黃豆大艾團點燃,每次灸6壯。溫針法為隔日1次。
上述方法頭針可每日使用,穴位注射和溫針可交叉或單獨配合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