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肝血管瘤切除術 較小的血管瘤一般採用沿其假包膜剝離或沿瘤體周邊正常肝組織切除等方法,可達到出血少、徹底切除病灶的目的。很少需採用全肝血流阻斷術。
2.肝血管瘤捆紮術 血管瘤捆紮術對較小的瘤體是一種安全、有效、簡便的治療方法。近年來,隨著血管瘤切除率的提高,採用捆紮術治療的病人逐漸減少。目前,常用於多發性血管瘤主瘤切除後較小瘤體的捆紮,或其他疾病行上腹部手術時對較小血管瘤的順便處理。
3.肝動脈結紮加放療術 肝血管瘤主要由肝動脈供血,結紮肝動脈後可暫時使瘤體縮小變軟,結合術後放療可使瘤體機化,減輕症狀,但長期效果有限。主要用於無法切除的巨大血管瘤,近年來,由於新技術的採用,以往認為不能切除的血管瘤已能順利切除,故該種方法已很少應用。
4.術中血管瘤微波固化術 主要用於無法切除的巨大血管瘤。採用此療法的重要步驟之一是必須阻斷第一肝門,減少瘤體內血液流動,使微波熱能不會被血流帶走而能集中於被固化瘤體的周圍。術中微波固化術已很少採用。
5.肝動脈插管栓塞術 經過栓塞後部分血管瘤可縮小機化。一般栓塞劑碘化油、明膠海綿等對較大的瘤體效果較差,無水乙醇、魚肝油酸鈉、平陽黴素對血管內皮具有強烈刺激性的栓塞劑應用後,可達到使血管瘤內皮細胞變性、壞死,血管內膜增厚,管腔閉塞的目的。治療後瘤體能不同程度的縮小。但是,由於栓塞劑對血管的強烈刺激性,在對血管瘤起栓塞作用的同時,也常常累及到肝門部血管及正常肝內血管,造成一些嚴重的併發症,常見的有肝細胞梗死、肝膿腫、膽道缺血性狹窄及膽管動脈瘻等。TAE治療肝血管瘤仍有爭議,其原因有:TAE對小血管瘤的效果較好,但≤5cm的血管瘤往往不需治療;大血管瘤的TAE治療長期效果差,難以達到瘤體縮小機化的目的。TAE術後瘤體與肝裸區、網膜等建立了廣泛的側支循環,增加了手術難度及出血量;TAE可造成肝臟壞死、肝膿腫、膽道缺血性狹窄等嚴重併發症。
6.超聲引導下介入治療
超聲引導下微波和射頻治療可使瘤體局部升溫,將肝細胞和血管神經等組織凝固,達到治癒目的。也可用超聲引導下瘤體內注射硬化劑,使瘤體內血管收縮,內皮細胞破壞和血管壁變性,局部缺血壞死、血栓形成,瘤體纖維化,縮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