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虛實:中醫認為, 本病多由感受溼熱疫毒之邪, 遷延日久, 致五臟陰陽氣血虧虛, 尤以肝腎陰虛、脾腎陽虛為主, 標實者, 又有溼熱、痰濁、瘀毒等。由於標本虛實是一對陰陽矛盾,實際上, 臨證中單純的虛證和實證是短暫而相對少之又少的,更多情況下是虛實標本的錯綜複雜。因此, 治療上一方面正虛宜扶正, 標實宜攻邪;另一方面重點應是如何判斷邪正力量的對比以及靈活應用扶正與祛邪的先後側重上, 因而可以說整個疾病過程中始終貫穿著圍繞邪正虛實治療矛盾所進行的辨證思考。作為本病治療的一般原則可遵循《丹溪心法》提出的:“ 壯實初病宜下, 虛弱衰老久病宜升” 的法則, 凡病程短, 或患者年輕力壯正氣未虧者, 可先行攻伐;而病久或患者年高體弱者又宜扶正為先, 兼顧祛邪, 總以攻邪不傷正, 扶正不留邪為終極目的和最高境界。凡肝鬱脾虛、肝腎陰虛、脾腎陽虛者以逍遙散、一貫煎、腎氣丸、五苓散等加減, 臨證以黃芪、白朮、茯苓、黨參、青皮、陳皮、柴胡、鬱金、白芍等健脾行氣, 柔肝疏肝;淫羊藿、肉桂、冬蟲夏草、川芎、丹參、虎杖等溫腎暖肝活血, 注意補而不滋膩留邪, 使正虛得補而氣血得調, 瀉實宜中病即止, 勿傷正氣。
辨氣血:辨治慢性乙肝, 辨氣血很關鍵。劉渡舟教授將慢性乙肝分為“氣分肝炎” 和“ 血分肝炎” 。氣分肝炎基本症狀是肝區脹或疼痛、胸悶腹脹、食慾不振、噁心、厭油、煩躁、身體困重、不耐勞作、睡眠多、尿黃, 舌體大, 舌質紅, 舌苔黃厚膩,脈弦滑, 或脈大、脈數:望診尚可見面生粉刺、面如蒙油垢或面潮紅, 或白睛黃赤等徵象, 以柴胡解毒湯疏肝理氣、清熱利溼、涼血解毒、活血通絡, 用於氣分肝炎。血分肝炎基本症狀是肝區脹或疼痛、身體疲乏、不耐勞作、煩躁、飲食基本正常, 舌苔薄膩、舌體不大或見瘦小, 脈弦細, 有時血分肝炎可以無明顯的自覺症狀, 這是毒邪深伏血分, 而不明顯地表現於外的緣故, 以柴胡活絡湯治療 。
辨溼熱:慢性乙肝系疫毒之邪入侵, 疫毒多為溼熱之性。疫毒內侵, 化溼生熱, 壅阻中焦, 清熱除溼既可清除病邪, 有利於正氣的恢復, 又可防止病情復發或加重。但是在運用清熱除溼法時, 必須掌握好辨證要點, 辨明溼與熱的偏勝和消長變化, 辨兼夾的各種病理因素。如熱重於溼, 當清熱解毒兼以祛溼, 溼重於熱者當利溼化濁佐以清熱, 溼熱並重者又當兩顧,兼有寒象者可配合溫化。
辨痰瘀:本病是一個慢性過程, 日久必有瘀血, 所謂“ 久病必瘀”, 瘀血停留, 阻滯脈道, 阻礙津液入脈化血之路, 聚為痰濁。《諸病源候論.諸痰候》雲:“ 諸痰者, 此由血脈壅塞, 飲水積聚而不消, 故成痰也。” 痰濁既成內阻脈絡, 又可致瘀, 最後造成痰瘀同病, 痰阻血瘀的複雜局面, 痰瘀互結, 如油入面,膠著難除。臨床可見蜘蛛痣、肝掌、面黯甲錯, 腹筋暴露等痰瘀夾雜之證。治療上要分消痰瘀, 辨別痰瘀的偏勝, 治療上有所側重, 痰濁明顯者, 如患者表現為神疲納差、自覺腹脹、噁心、便溏, 舌苔白膩, 脈細弦滑者, 以化痰為主, 可用二陳湯, 酌加桃仁、紅花, 丹參飲、失笑散等活血化瘀之品。若面色黧黑,胸壁血痣, 手掌赤痕, 舌暗瘀斑, 脈弦或澀, 以活血化瘀為主,可用血府逐瘀湯酌加瓜蔞、陳皮、半夏等化痰之品。此外, 臨床上痰瘀兩邪未必同時兼見, 但根據“ 痰瘀同源” 、“ 痰瘀同病”的原理, 可先行加入少量針對未病之邪的藥物以阻斷之。治療應突出重點、分清主次、謹守病機, 隨證施治, 才能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