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腦電圖(EEG)
是診斷癲癇最重要的輔助檢查方法。發作間期EEG可見尖波、棘波、尖一慢波或棘-慢波等癇樣放電,對癲癇診斷有特異性。癲癇放電形態及部位也是癲癇分類的依據,對選用抗癲癇藥有幫助,局灶性癇樣放電常提示部分性癲癇;泛發性放電提示全面性癲癇。EEG反覆檢查或延長記錄時間,應用過度換氣、閃光刺激、剝奪睡眠等激活方法可提高癲癇放電記錄的機會。有些患者出現腦電背景活動變慢或侷限性慢波等異常,對癲癇診斷和定性也有一定幫助。
2.視頻腦電圖(video—EEG)
可同步監測記錄患者發作情況及相應EEG改變,如能記錄到發作對診斷和分類有很大幫助。不同類型全而性發作的發作期EEG變化有一定特異性,如強直性發作多見連續多棘波,肌陣攣發作多為多棘.慢波,部分性發作發作期EEG變化較多、特異性不強,但起源部位對定位頗有價值。
3.神經影像學檢查
可確定腦組織結構異常或病變,對癲癇及癲癇綜合徵診斷和分類頗有幫助,有時可作出病因診斷,如顱內腫瘤、灰質異位等。MRI較敏感,特別是冠狀位和海馬體積測量能較好地顯示顳葉、海馬病變。功能影像學檢查。如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術(SPECT)和正電子發射斷層成像術(PET)等能從不同的角度反映腦局部代謝變化,輔助癲癇灶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