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醫治療
風溼熱的治療目的應包括下列4方面:①清除鏈球菌感染病灶。②早期觀察心臟炎是否存在並加以處理。③控制充血性心力衰竭。④緩解關節及其他症狀。由於臨床病型的多樣化,病情的嚴重程度有較大的差異,故在治療上應實行個別化處理。
1.一般治療 應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及潮溼。如有心臟受累應臥床休息,避免體力活動及精神刺激。待體溫、血沉正常,心動過速控制或其他明顯的心電圖變化改善後繼續臥床休息3~4周,然後逐步恢復活動。急性關節炎患者,早期亦應臥床休息,至血沉、體溫正常然後開始活動。
2. 抗生素的應用 目的是消除鏈球菌感染,治療咽部炎症及扁桃體炎。迄今為止,青黴素仍然是最有效的鏈球菌殺菌劑。常用劑量為80~160萬U/d,分2次肌內注射,療程為 10~14天。以後用苄星青黴素(長效青黴素)120萬U/月,肌注。多數能控制咽喉部感染。但亦有少數患者,上呼吸道鏈球菌感染反覆發作,以致成為慢性或遷延型風溼熱,對此可採取下列措施:①縮短苄星青黴素的注射間隔為1~3周1次,至上呼吸道感染較穩定地控制後,維持3~4周間隔的預防性治療。②加用口服抗生素如紅黴素、林可黴素、羅紅黴素或頭孢類藥物。
3.抗風溼治療 關於選擇水楊酸製劑或激素作為抗風溼首選藥物的問題,在歷史上曾有過長時間爭論,經過60年代美國、英國和加拿大三國進行多中心的長達15年的研究,美國 8家醫院(1960~1965)的聯合研究,結果顯示兩者療效相當,對以後心臟瓣膜病的形成無顯著的統計學差異。近年的觀點是:風溼性關節炎的首選藥物為非甾體類抗炎藥。常用阿司匹林(乙酰水楊酸),開始劑量成人3~4g/d,小兒80~100mg/(kg·d),分3~4次口服。對心臟炎一般採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常用潑尼松(強的松),開始劑量成人30~40mg/d,小兒1.0~1.5mg/(kg·d),分3~4次口服。病情控制後減量至 10~15mg/d維持治療。為防止停用激素後出現反跳現象,可於激素停止使用前2周或更長一些時間加用阿司匹林,待前者停用2~3周才停用阿司匹林。病情嚴重如合併心包炎或心肌炎並急性心力衰竭者可靜脈滴注地塞米松5~10mg/d或氫化可的松200mg/d,至病情改善後,改口服激素治療。對一時未能確定有無心臟炎的病例,可根據雜音、心率、心律情況作出抉擇。一般來說,心尖區或主動脈瓣區有Ⅱ級以上收縮期雜音或新近出現舒張期雜音,或有持續性竇性心動過速,或心律失常無其他原因解釋者,應按心臟炎處理,採用激素治療。單純關節炎的療程為6~8周,心臟炎的療程最少12周。如病情遷延者,應根據臨床表現及實驗室檢查結果,延長其療程。
4.舞蹈病的治療 應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用鎮靜劑如地西泮(安定)、巴比妥類或氯丙嗪等,應儘量避免強光、噪音刺激。
5. 亞臨床型風溼熱的處理 既往無風溼性心臟炎病史者,只需定期觀察追蹤及堅持青黴素預防,無需特殊處理;如有過心臟炎或現患風溼性心臟病者,可根據化驗室檢查(如ESR、糖蛋白、 CIC、抗心肌抗體、ASP和PCA試驗等)、超聲心動圖、心電圖和體徵等幾方面的變化而制訂具體治療措施。①如化驗室檢查基本正常僅個別項目異常,心電圖、超聲心動圖無特殊者,應繼續觀察,無需抗風溼治療。②如化驗室檢查變化明顯,心電圖、超聲心動圖改變不明顯者,可注射苄星青黴素120萬U,進行2周抗風溼治療(一般用阿司匹林),如2周後化驗室結果回覆正常,不能診斷風溼熱,因為該病化驗室改變不可能如此迅速恢復正常,如2周化驗室改變極微,再繼續治療2周後複查有關項目。如仍不陰轉,同時又有可疑症狀或體徵時,應高度懷疑風溼熱,需進行治療,必要時住院觀察和處理。③化驗室檢查變化明顯,心電圖、超聲心動圖又有明顯變化而無其他原因可解釋者,雖然症狀體徵不明顯,仍應住院觀察,作出正確診斷或作短療程治療。
6.其他療法 風溼熱是與鏈球菌感染有關的免疫性疾病,如經上述治療仍反覆發作或經久不愈,可試用下列措施:①易地治療,以去除鏈球菌感染和其他誘發風溼熱發作的外界因素。②改變機體高度過敏狀態,可試用免疫調節或提高機體免疫力的藥物和食物如花粉、蜂皇漿之類。
7.非藥物療法 物理療法:直流電藥物離子導入法、超短波電療法、微波電療法、紫外線療法、穴位紫外線照射療法、超聲療法、磁療法。
二、中醫
1、中藥治療
(1) 辨證論治:應首先整體地觀察風溼熱全病程各個階段的不同病情,結合中醫理論系統分析。本病初起是感受風熱病邪,溫毒上受,屬中醫“溫病”範疇;遊走性身痛,關節痛屬“行痺”;急性風溼性關節炎多屬“風溼熱痺”;慢性風溼性關節炎多屬“風寒溼痺”或“瘀血痺”;心臟炎則屬“心痺”。因此在臨床辨證治療中,應機動靈活,勿執一端。根據“熱者寒之”的治療原則,風溼熱總的治療大法仍以清法為主線,再根據其病程中不同階段的不同病因病機分別論治。或兼以疏風,或兼以解毒,或兼以化溼,或兼以散寒,或兼以涼血,或兼以化痰行瘀,或兼以滋陰,或兼以養血,或多法合而施之。
①風熱痺:
主症:風熱侵襲,溫邪上受,發病多急驟易變。初期多見發熱、咽喉腫痛、口乾口渴等風熱上攻症狀;繼而出現肌肉關節遊走性疼痛,局部呈現紅、腫、熱、痛及伴見全身發熱或溼熱蒸騰膠著之象。其熱偏盛者,關節紅腫疼痛,灼熱感明顯,發熱亦甚,皮膚可見紅斑,舌質紅,舌苔黃幹,脈滑數。其風偏盛者,肌肉關節呈遊走性疼痛,或汗出惡風,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或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疏風通絡。
方藥:銀翹散加減。
銀花15g,連翹15g,薄荷6g,炒牛蒡子9g,板藍根30g,蘆根30g。
加減:咽喉腫痛重者,加浙貝母、射干、杏仁、殭蠶。發熱重者加葛根、柴胡、黃芩,重用生石膏。關節紅腫疼痛明顯者,用白虎桂枝湯加減:生石膏、知母、桂枝、白芍、忍冬藤、炒桑枝、丹皮、晚蠶砂、老鸛草等。熱毒熾盛者,酌選清瘟敗毒飲或化斑湯加減。兼溼盛者,可酌加用藿樸夏苓湯。風邪偏盛者,加用防風、秦艽、孺薟草、威靈仙等。
臨床體會:本證屬風溼熱初起,由於風熱之邪上犯,起病急,變化快,熱勢高,除咽喉疼痛外,很快出現皮膚紅斑及關節紅腫熱痛諸症,並可能有敗血症出現。此期若能正確及時的治療,是遏止病情發展與轉化的關鍵所在,處理得當,可以治癒或減輕關節及心臟的受累,故臨床應特別警惕,不可拘泥於一法。處方遣藥還應注意不能純用寒涼,易致寒閉邪熱,透達之品不可不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