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發病原因
在已知的190多種念珠菌屬的菌種中,白色念珠菌(C.albicans)為人類最常被檢出的致病菌。其他具有臨床意義的菌種尚有熱帶念珠菌(C.tropicalis),近平滑念珠菌(C.parapsilosis),格拉布勒他念珠菌(C.glabrata),克魯斯念珠菌(C.krusei),假熱帶念珠菌(C.pseudotropicalis),魯希特念珠菌(C.lusitaniae)和吉利蒙念珠菌(C.guilliermondii)等。念珠菌屬真菌具有雙態性特徵:有以出芽方式繁殖的小球狀酵母菌型(4~6μm大小)和以中間有緊密分隔酵母菌呈鏈狀延伸的假菌絲(假菌絲體)型。在體液或組織中,出芽酵母菌型細胞和假菌絲片斷兩者均可見及。念珠菌屬的微生物學實驗室鑑定和菌種分類(speciation),以形態學特徵和代謝試驗的結果兩者為依據。白色念珠菌所具有產生胚芽管(germ tubes)的能力,可作為擬予確認的標誌。採用念珠菌屬CHROM-瓊脂產色性培養基,有助於從單種培養標本(例如尿液或血液)識別多種不同酵母菌型念珠菌,並可迅速做出非白色念珠菌的結論。
(二)發病機制
宿主防禦系統的幾種組成部分,對抵抗念珠菌屬菌種的感染,具有重要防護意義。完整的皮膚和黏膜表面屏障,可防止具有黏附特性的正常寄居念珠菌入侵。由於經皮插管、氣管內留置導管、嚴重燒傷或腹部手術等原因,導致正常屏障破壞或功能喪失時,為引起念珠菌感染的常見誘因,特別是深部或播散性念珠菌病。多形核白細胞和單核細胞為對抗念珠菌屬菌種的主要細胞防禦系統;對殺滅念珠菌需通過氧化劑-依賴(oxidant-dependent)和-不依賴兩種效應器的作用機制,雖未完全闡明,但組織巨噬細胞、淋巴細胞和細胞介導免疫對肅清念珠菌也起一定作用。宿主防禦功能異常包括T細胞功能障礙,為引起黏膜皮膚病變(如見於HIV-感染者的口咽或食管念珠菌病)和慢性黏膜皮膚念珠菌病的相關誘因,而繼發於基礎疾病或治療後顆粒細胞減少,則為深部念珠菌病(念珠菌血症或侵襲性念珠菌病)的相關誘因。皮膚念珠菌病慢性皮炎的組織病理學所見,以酵母菌型念珠菌蟄伏於角質層(stratum coreum)為特徵。反之,內臟念珠菌病的病理學檢查所見,則以散佈在正常組織的微小膿腫(microabscess)為特徵。炎症應答初期為中性白細胞,繼之為組織細胞和鉅細胞(giant cells),有時可很快出現肉芽腫形成。嚴重免疫受損患者,炎症應答可很輕微或缺如。經高碘酸Schiff或Gomori烏洛托品銀等特殊染色,則酵母菌型和假菌絲型兩種形態的念珠菌,通常均可見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