癲癇診斷檢查主要是腦電圖檢查,醫生診斷癲癇時需要根據癲癇患者親友描述的發作症狀以及腦電圖和其他一些檢查結果來判斷患者癲癇類型以及嚴重程度,找出病因及病變部位。癲癇診斷檢查主要有:
1、腦電圖檢查:
2、影像學檢查;
3、實驗室檢查;
4、癲癇患者的體格檢查
在癲癇診斷中需要用到哪些檢查方法需要醫生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定。
腦電圖檢查
在癲癇的診斷和治療的過程中,醫生都會要癲癇病患者進行腦電圖檢查,以確定癲癇的類型、發作症狀等,癲癇的腦電圖檢查已經成為診斷癲癇的一件重要武器。
腦電圖是研究腦生物電活動的專門技術,即在頭皮上通過電極將已存在於腦細胞的生物電活動引發出來經放大後記錄在紙上,形成一定圖形的曲線。它反映了腦在任何即定時刻的功能狀態。正常情況下,這些生物電活動非常細小,用一般的儀器很難記錄到。目前的EEG機記錄到的波形是放大了100萬倍後的結果。EEG可用波型、波幅、頻率及位相來表示。當腦出現病理性或功能性改變時,EEG就會發生相應變化。因為在癲癇發作時必定有異常放電,而在癲癇發作間期也可記錄到異常放電。
腦電圖是癲癇診斷最有效的輔助診斷工具,如能結合多種激發方法(過度換氣,閃光刺激,藥物,睡眠等)以及結合特殊電極,至少可在80%患者中發現異常癲癇樣波。對於一些沒有形態學改變的癲癇灶,CT,MRI可能無異常表現,有時主要靠腦電圖來定位。
腦電圖檢查對癲癇診斷、分型、療效評判有舉足輕重的價值,應當明確的是腦電圖檢查是一種無損傷、無痛苦的檢查。為抓到腦細胞的異常放電,為明確診斷,有時可反覆多次檢查,患者及家人不必有任何顧慮。但一旦確診後,治療期間,如無特殊需要,三個月到半年複查一次腦電圖即可。一般情況下,患者病情好轉,腦電圖也會好轉,當然個別例外情況也是有的,如發作完全控制,但腦電圖仍未能恢復正常。
做腦電圖檢查前一天應將頭髮洗乾淨,洗後不要塗頭油或其它脂類化妝品。檢查前正常飲食,不要餓著肚子,以免低血糖影響腦電圖,正在治療中的患者無需停藥,突然停藥會引起癲癇的頻繁發作,那樣是很危險的。如果有癲癇發作,一般應在發作後一週左右檢查,發作後立即查腦電圖意義不大,那種認為當天發作,當天即做腦電圖檢查更易發現異常的看法是錯誤的。
睡眠腦電圖對癲癇診斷價值很大。正規的癲癇腦電圖檢查必須進行睡眠腦電圖檢查,因很多癲癇患者只有在睡眠時或主要在睡眠時才有腦電圖的異常。睡眠腦電圖描記一般要求患者檢查前一天儘可能晚睡覺如晚11時甚至12時後睡覺,檢查當日早上4―5時起床。中午也不要睡午覺,這樣在隔音條件較好的檢查室,配合必要的藥物,下午的時候就很容易進行睡眠腦電圖描記了。
視頻腦電圖檢查,是目前很先進的主要用於癲癇診斷的腦電圖檢查技術,簡而言之就是錄像―腦電圖檢查,也就是在進行腦電圖檢查時對被檢查者同時進行錄像。由於錄像和腦電圖是同步進行的,當患者出現臨床發作時,就可以同步對比分析發作和腦電圖變化的關係,這是視頻―腦電圖檢查的最大優點。醫生常用該項檢查來明確某些發作到底是否為癲癇發作和明確發作類型。儘管其檢查費用高於普通腦電圖,但由於其採用國際通用的癲癇患者檢查方法,同時配有先進的攝像系統,將腦電信號與病人的圖像信號同步分析處理。故其對於癲癇的診斷價值也是普通腦電圖所無法比擬的。計算機技術的發展,使視頻腦電圖監測可以根據病人病情需要進行24小時、48小時、72小時,乃至更長時間的監測。儘管視頻腦電圖監測所需時間長,費用也多於普通腦電圖,但其價值也明顯大於普通腦電圖。只要條件許可,癲癇患者應儘可能選用視頻腦電圖監測,以提供更有價值的診斷資料。
視頻―腦電圖檢查需要在醫院內進行,由醫護人員進行監測。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檢查時間的長短,有事可能連續監測數天。長時間監測時為了牢靠的固定電極,需要用特殊的固定方法,通常使用火棉膠。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有時需要放置特殊電極,如蝶骨電極。有時為了更好地捕捉到發作,降低患者的監測費用,可能需要減少患者正在服用的抗癲癇藥物的劑量,有時需要完全停藥。如果是癲癇患者,減(停)藥物有可能使發作加重。不過,實踐證明,規範的進行減(停)藥物是安全的,出現嚴重的情況機會很少。由於有醫護人員的密切監視,即使出現諸如持續狀態等嚴重情況,也會及時處理控制。
在進行腦電圖檢查時,粘在被檢查者頭皮上的金屬物件就是電極。特殊電極是針對普通電極而言,我們常把粘在頭皮上的電極稱為普通電極。一般情況下,常規腦電圖檢查時放置一定數量的普通電極就能滿足需要。少數情況下,尤其在常規腦電圖結果仍不肯定時,則需要放置特殊電極來進一步明確診斷。臨床上最常用的特殊電極是蝶骨電極,可以更好地捕捉到大腦深在部位(顳葉內側)的放電。過去曾經使用過的鼻咽部電極,也屬於特殊電極,不過現在已經很少採用了。
關於蝶骨電極的放置,可以使用針灸毫針或軟線狀蝶骨電極,前者多在短時間的腦電圖檢查時使用,後者則常用於長時間腦電圖監測。放置蝶骨電極時,醫生會在雙耳前的面部找到合適的進針點,在局部麻醉後緩慢進針,患者會有很短暫的輕微不適感。不要誤以為蝶骨電極是被插到了顱內,更談不上損傷大腦的風險了。實踐證明,在掌握適應證的前提下規範放置蝶骨電極是安全的、有效的。
腦電圖結果的正確理解和判斷是很專業的是事情,需要很強的專業知識。一般而言,檢查結果大致可分為正常腦電圖和不正常腦電圖。不正常腦電圖又有程度上的差別,不正常腦電圖既可以出現在患者中,也可以在其他腦部疾患(如腦中風、腦外傷、腦腫瘤)中,甚至少數情況下還可以出現沒有任何不適症狀的正常人中。所以,不能認為腦電圖有異常就是癲癇。
對於癲癇患者,常很難在發作時就進行腦電圖檢查。幸運的是,大多數癲癇患者在不發作時如果進行了規範的腦電圖檢查,也常會發生異常放電活動,例如出現“癲癇樣放電”則強烈提示患者有出現臨場犯病的傾向,醫生再結合患者的臨床表現,基本上就可以下癲癇診斷了。少數情況下,臨床上也會遇到腦電圖有“癲癇樣放電”就認為是癲癇,還必須要結合具體的臨床表現。
另一方面,越是有些癲癇患者由於大腦異常放電不頻繁或者放電部位較特殊,常規腦電圖檢查結果可能是正常的。這種情況下,醫生常會建議日後隨診過程中複查腦電圖,甚至進行多次腦電圖檢查後才能確診。對於某些診斷不清的患者,如果患者情況允許,醫生有時會安排長時間的視頻―腦電圖的檢查,該檢查可以持續數天,直至捕捉到發作,這時的結果就是較為可靠的發作期腦電圖了。
臨床上確實有腦電圖正常卻有癲癇發作這種情況,患者已經有明確的數次犯病(癲癇發作)了,但腦電圖結果卻是正常的。這種情況下,是不能排除癲癇診斷的。受頭皮腦電圖檢查技術本身的限制,電線放電的部位、強度、頻率等不同,檢查操作的規範程度等因素的影響,有些癲癇患者的腦電圖是可以正常的,尤其是僅做了一次檢查時。出現這種情況時可以補充睡眠腦電圖檢查、增加某些特殊電極、增加檢查次數等方法來提高發現異常放電的幾率。
很重要的一點是,醫生作出癲癇的診斷不是僅僅依靠腦電圖結果的。明確異常的腦電圖結果可以支持診斷,但正常腦電圖結果卻不能排除癲癇診斷,但正常腦電圖結果卻不能排除癲癇診斷。除了腦電圖,還要結合其他情況來綜合考慮。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臨床發作現象的描述。換言之,患者所經歷和旁觀者所募目擊的犯病情況是更重要的證據!這也是為甚麼反覆強調,提供可靠詳細的臨床病史尤其是發作情況是極為重要的原因。
影像學檢查
有些癲癇是由於腦結構異常造成的,例如,腦腫瘤、腦積水、血管畸形等,這些異常通常進行神經影像檢查來證實。簡單理解,神經影像檢查就是利用特殊成像技術對神經系統(包括大腦)進行“拍照”,看裡面有無結構或功能的異常。可大致分為結構影像和功能影像檢查,前者包括我們所熟悉的腦TC和磁共振檢查,SPECT和PET檢查則屬於後者。
不一定都需要。對於大多數新診斷的患者,進行影像檢查是很有必要的,因為有可能發現一些引起癲癇發作的“病根兒”,如腦腫瘤或血管畸形。如果發現了這些病因,則可能需要手術治療,而不僅僅是服藥治療。有些慢性癲癇患者,如果藥物治療效果不佳,在考慮手術治療前,也需要進行詳細的影像學檢查,來尋找病灶在哪裡。對於以前腦內有病變地患者,尤其是那些可能發生變化的病變,在隨診過程中也需要定期複查影像,以觀察變化情況。
有些特殊類型癲癇的患者,則可能並不需要進行影像的檢查,例如,兒童良性癲癇、青少年肌陣攣癲癇等,因為這些類型癲癇不是由於腦內異常結構引起的。
一般適用於繼發性癲癇的患者,即有明確病因而引起的癲癇,如外傷、感染等。這樣的情況往往能在影像學檢查上找到責任病灶並指導治療。
兩者都是最常見的結構影像學檢查,都是用來看腦結構的成像技術。在我國,腦CT較普及,一般的縣級醫院都有,檢查方便且費用較低,可以用來粗略看一下腦內結構,清晰度不如腦磁共振檢查。腦磁共振檢查通常可以提供比腦CT更多的信息,是成像更清楚的一種檢查,有些異常在CT上看不出來,但在磁共振上則能顯示清楚,例如,局灶性腦皮質發育不良。檢查費用高和普及程度低,是磁共振檢查的缺點。
如同普通的X線檢查一樣,腦CT檢查時患者確實會受到射線照射,但射線量很低,對患者一般是安全的。臨床上,有些患者即使反覆多次進行了CT檢查,也未發現任何異常。
核磁共振檢查不接觸X射線,所以不必顧慮有害射線的問題。
CT和MRI檢查:CT成為癲癇因診斷的重要手段。根據大宗病例資料報告,非選擇性癲癇病人CT檢查腦部病變的陽性率一般在50%以上。MRI對癲癇病因診斷比CT更有價值。一是比CT圖像清晰,分辨能力高,掃描範圍廣;二是MRI所提供的腦的能量狀態和血流情況是CT所不能提供的;三是掃描不用X線等有害物質,可反覆用於各種年齡的病人。
其他如MRA、DSA等檢查亦在某些情況下具有臨床意義。
實驗室檢查
臨床疑似各種顱內感染或先天代謝性疾病所致癲癇者,應進行生化檢查,以便明確癲癇病因,必要時進行腰穿做腦脊液檢查。
血生化檢查:根據年齡、病情,鑑別診斷需要選擇不同項目。一般有血鈣、鎂、鈉、血糖、血膽紅質、血氣分析、血乳酸、血氨、肝功能等。
癲癇發作過程中常伴有動脈氧分壓、動脈二氧化碳分壓、血糖、非脂化脂肪酸、ATP、鉻、磷、穀氨酸鹽、谷酰胺、乳酸鹽、GABA等的異常變化。如癲癇發作時需氧量增加,糖代謝加快,腦磷酸肌酸濃度降低,肌酸濃度升高;癲癇發作時腦內5-羥色胺降低、多巴胺含量減少、膽鹼酯酶活性增強等。
腦脊液檢查:主要為排除顱內感染、顱內出血等疾病。除常規、生化、細菌培養塗片外,還應作支原體、弓形體、鉅細胞病毒、單純皰疹病毒、囊蟲病等病因檢查及注意異常白細胞的細胞學檢查。
血藥濃度檢測:泛指藥物在全血中的濃度。一般藥物作用強度與藥物在血漿中濃度成正比。檢查可明確藥物在患者體內代謝情況,可作為調整藥物及劑量依據,判斷患者的用藥選擇。
血象檢測:血液化驗的整個結果,包括紅細胞數目、白細胞數目和血小板數目等。檢查可明確抗癲癇藥物是否導致粒細胞減少,可逆性血小板減少,甚至是否引起再生障礙性貧血和中毒性肝炎等疾病。
體格檢查
在就診時,醫生會對癲癇患者進行體格檢查。因為癲癇發作既可以是神經系統本身病變所致,也可以是其它系統病變繼發累及大腦所引起的。進行全面體檢和必要輔助化驗檢查可以幫助醫生了解患者的肝腎或其它器官功能是否正常。如果患有其它重要疾病,如肝病、腎病、皮膚病及甲狀腺疾病等,應及時向醫生反映,這可以幫助醫生判斷引起癲癇發作的病因和日後選擇合理的抗癲癇藥物。
舉個例子:對於一個有癲癇發作的患者,通過簡單測試瞭解到患者智能水平低下,通過體檢發現皮膚有色素脫失斑和麵部血管纖維瘤,則醫生可以初步判斷患者可能得的是一種神經皮膚綜合徵(結節性硬化症)。
可以看出,正規的癲癇診斷需要分步驟、分層次來完成的,所以必須要有耐心配合醫生,不能急躁。有些情況下,僅靠一次看病是難以明確診斷的,尤其是癲癇綜合徵層面上的診斷,可能需要長期隨診過程中多次複查腦電圖、進一步補充發作情況、治療效果的動態觀察等才能明確,這也是醫生常告訴患者和家屬需要定期來醫院複診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