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有痙攣性腦癱的兒童通常表現為運動發育延遲、肌張力和姿勢異常、主動運動減少以及反射異常。臨床症狀類似肌張力亢進:四肢被動屈伸時呈 "折刀 "狀。關節的活動範圍減少,運動受損,姿勢異常。上肢的特點是腕部掌屈、握拳、拇指內翻、手指關節屈曲、前臂旋轉、肘部屈曲和肩關節內翻。下肢表現為 "芭蕾舞足"、腳趾著地、膝關節屈曲或過伸、髖關節屈曲、內翻、內旋、大腿內翻、行走時腳趾著地和 "剪刀式步態"。患兒的視覺功能發育不全,有斜視現象。此外,還可能有不同程度的智力遲鈍、膽小、恐懼和內向。臨床症狀包括錐體束徵:肌腱反射亢進,骨膜反射增強,踝關節攣縮陽性。顱腦MR顯示腦白質的缺血和缺氧改變。
患兒表現為運動發育遲緩,肌張力和姿勢異常,主動運動減少,反射異常,且無進行性惡化,既往有早產、難產史,出生時有缺血缺氧,應考慮痙攣型腦癱。頭顱MR顯示腦白質有缺血和缺氧改變。
痙攣型腦癱的治療是一個綜合治療過程,需要手術與康復相結合。就治療步驟而言,第一步是通過手術緩解痙攣,然後是矯正畸形和康復。單獨治療某一方面是無效的;而且,兒童在發育過程中不宜過早地接受肌腱延長手術。
目前,電生理監測的選擇性脊神經後根切斷術(SPR或SDR)是緩解痙攣的首選方法。這種手術是通過術中監測,用多導聯電生理學技術相對精確地指導手術;它能提高手術效果,降低風險。
手術緩解肢體痙攣的目的是為今後的康復打下基礎;術後康復是療效的保證。康復訓練可在術後早期開始,在醫務人員的指導下開始雙下肢的被動運動。術後康復應貫穿患者的一生,以使療效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