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歷來重視致病的情志,在《內經》時代就形成了 "心身合一"、"天人合一 "的整體觀,這種 "心身整體觀 "影響了中醫基本理論的形成。這種 "心身整體觀 "影響了中醫基本理論的形成,並被歷代醫家應用於疾病的預防和治療以及保健。在《內經》中,有 "怒傷肝"、"喜傷心"、"思傷脾"、"憂傷肺 "和 "恐傷腎 "等原則。"恐傷腎 "等理論,認為五志與五臟有密切的關係。另一個例子是《靈樞?口問》,"憂思動於心,心動則五臟六腑皆動"。蘇文》?
怒是比較常見的情緒之一,中醫說 "怒則氣上","大怒則氣絕,而血上,使人薄厥",也就是說,大怒之後肝陽上亢,氣血上逆,出現頭暈頭痛、失眠等症狀。經常生氣的人容易誘發高血壓、腦血管病等。
適度的開朗可以促進大腦中內啡肽的分泌,可以保持身體健康,使機體得到修復。
1.思慮傷脾
中醫認為,"思則氣結",影響了脾胃的運化功能。鬱悶的人也容易引起消化系統疾病,如胃炎、胃潰瘍、膽囊炎等。
中醫說 "憂愁使氣消",人在強烈憂愁時,會傷及肺氣,出現乾咳、氣短、咳血等。傷寒論》中說:"傷寒論 "是指 "傷寒論 "中的 "傷寒"。
2.中醫說 "驚則氣下",過度驚恐可見二便失禁,收不住,腎精不固,發生骨酸痙攣,遺精等;還可干擾神經精神系統,出現精神恍惚,恐懼不解,耳鳴,耳聾,頭暈等等等。在生活中,通過語言的恐慌暗示,和人真的嚇死的報告,已經看到了一次又一次。可見,恐懼在氣機下是很危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