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是一種綜合症,又稱頸椎綜合症。它常見於中老年。是由於人體頸椎間盤逐漸地發生退行性變、頸椎骨質增生,或頸椎正常生理曲線改變後刺激或引起的一組綜合症狀。也就說是頸椎及其周圍軟組織的退行性改變,致使神經血管脊髓等受損所產生的一系列臨床徵候群,這類患者輕則常常感到頭、頸、肩及臂麻木,重則可導致肢體痠軟無力,甚至出現大小便失禁及癱瘓。
頸椎病的發病原因
1、頸椎退行性改變:隨著年齡的不同階段發展,頸椎及椎間盤可發生不同的改變,在頸椎體發生退行性改變的同時,椎間盤也發生相應改變。
2、外傷因素:在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進行劇烈活動或不協調的運動。
3、慢性勞損:長期處於不良的勞動姿勢,椎間盤受到來自各種方面的牽拉、擠壓或扭轉。
4、寒冷、潮溼:尤其在椎間盤退變的基礎上,受到寒冷、潮溼因素的影響,可造成局部肌肉的張力增加,肌肉痙攣,增加對椎間盤的壓力,引起纖維環損害。
頸椎病的臨床分型
頸椎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病理改變累及周圍組織結構(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等),並出現相應的臨床表現。對於僅有頸椎的退行性改變而無相應的臨床表現者,應稱為頸椎退行性改變。
1、神經根型:常有外傷、長時間從事伏案工作和睡眠姿勢不當的病史。主要表現為頸部活動受限,頸、肩部疼痛。上頸椎病變以頸椎疼痛,向枕部放射,枕部感覺障礙或皮膚麻木。下頸椎病變頸肩部疼痛並可向前臂放射,手指呈神經根性分佈的麻木和疼痛。並可伴有頭痛、頭暈、視物模糊、耳鳴等表現症狀,檢查可見頸部活動受限,棘突、棘突旁或沿肩腫骨內緣有壓痛點。
2、脊髓型:是由頸椎的突出物刺激或壓迫交感神經纖維,反射性地引起脊髓血管痙攣,缺血而產生脊髓損害的症狀。表現為頸肩痛伴有四肢麻木、力量減弱或行走困難。嚴重者發展至四肢癱瘓、小便瀦留、臥床不起。體檢可見頸部活動受限不明顯。肢體遠端常有不規則的感覺障礙、腱反射亢進、肌張力增高和病理反射
3、椎動脈型:主要是頭痛、頭暈、眩暈,甚至淬倒。有時可有噁心、耳鳴、耳聾和視物不清。
4、交感型:多數有輕微的頸肩痛等神經梢刺激症狀。表現為頭暈、頭痛、頭沉、偏頭痛、視物模糊、耳鳴、耳聾、心律失常;肢體或面部區域性麻木、出汗異常等表現。
5、混合型:兩種以上類型同時存在時稱為混合型。
頸椎病常見症狀
頸椎病症狀錯綜複雜,主要症狀是頸肩痛,放射至頭枕部和上肢,少數有眩暈、摔倒,或一側面部發熱、出汗異常,嚴重者雙下肢活動受影響,甚至截癱。具體來說,病人可以有脖子發僵、發硬、疼痛、頸部活動受限、肩背部沉重、肌肉變硬、上肢無力、手指麻木、肢體皮膚感覺減退、手裡握物有時不自覺地落下等表現;有些病人出現下肢僵凝,似乎不聽指揮,或下肢綿軟,有如在棉花上行走;另一些病人甚至可以有頭痛、頭暈、視力減退、耳鳴、噁心等異常感覺;更有少數病人出現大小便失控、性功能障礙,甚至四肢癱瘓。當然不是所有的表現都會在每一個頸椎病病人身上表現出來,往往是僅僅出現部分症狀,而且大部分病人表現輕微,病程也比較長,所以完全沒有必要聞頸椎病而色變,更不要隨意對號入座。頸椎病症狀的複雜性與頸部解剖結構有密切的關係,因此要了解頸椎病就必須先從瞭解其解剖的大致情況入手。
當第6頸椎以上有向側方增生的骨刺時,累及椎動脈的病理改變主要為機械性壓迫與刺激引起椎動脈痙攣和血管腔狹窄,導致顱內供血不足的系列症狀。此外,患部鄰近組織可發生如後方小關節早期鬆動、移位、骨質增生,周圍韌帶鬆弛、變性、硬化及鈣化等隨病程發展而加劇的病理改變。
其實頸椎病的病症不單包括頸椎錯位、頸椎骨質增生、軟組織損傷、頸椎間盤突出症、"落枕"、"低頭症"、頸肩背手的痛疼和麻木無力等;還有其引起的腦供血不足,主要表現三個方面:
1、腦供血不足:頭痛頭昏、眩暈、暈車、暈船、體位性低血壓、眼前異物感、耳鳴、扭頭或蹲位起立頭暈眼花、腦血流圖檢查顯示腦血管痙攣、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等;
2、腦機能失調(興奮):失眠多夢、注意力不集中、心煩易怒、心態變異等;
3、腦損害:記憶力減退、反應遲鈍、柏金森氏徵、老年痴呆症、腦萎縮、腦神經損害、腦組織充血出血水腫、腦溢血中風、腦血栓形成、腦軟化、腦梗塞等。人是個整體,病症之間有著內在的聯繫。一個問題引起許多問題,解決主要問題,其它問題就迎刃而解。如頸椎病及其引起的腦供血不足,就損害大腦,影響智力,還導致全身多病。
頸椎病診治誤區
1、單純依靠影像學檢查做診斷:X線平片(包括正、側位和過屈過伸側位)是最基本的影像學檢查,對於瞭解頸椎骨骼結構的基本狀況是必不可少的檢查。單純賴CT、MRI檢查而忽視臨床體檢是應當避免的一種診斷誤區。有些患者雖然影像學檢查顯示脊髓或神經根已經存在很嚴重的壓迫,但是臨床檢查卻沒有任何相應的神經損害的症狀和體徵,就不能診斷為頸椎病,更不能不論臨床表現如何就進行手術。也有的病人臨床症狀明顯,而影像學檢查沒有任何反映而不作頸椎病處理的。
2、治療不分頸椎病類型:通常情況下,在椎管內的脊髓周圍有較大的儲備間隙。當椎管狹窄時,儲備間隙就變得很小,一旦出現椎間盤突出、骨刺生成,脊髓就容易受到壓迫。在我國,發育性頸椎管狹窄的發生率為10%。而68%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存在發育性頸椎管狹窄,說明脊髓型頸椎病好發於發育性椎管狹窄的人群中。如果病人被確診患有脊髓型頸椎病,就應當積極手術,否則越是拖延,脊髓損害越重,療效越差。
目前脊髓型頸椎病的手術根據入路分為前路和後路。前路減壓屬於直接減壓,即直接去除致壓物;後路減壓是間接減壓,即通過擴大椎管,使脊髓後移,從而避開致壓物。實踐證明,對脊髓型頸椎病合併發育性頸椎管狹窄者,如果採取前路減壓,往往出現減壓範圍不夠、減壓不徹底、容易復發或甚至無效等現象。因此,對存在發育性頸椎管狹窄的患者選擇後路減壓術式,是提高手術療效的重要方法。
3、對於其他各型頸椎病患者則應儘量採取保守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