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隔是兩塊薄的神經膠質板,位於兩個腦室的額角之間。在胎兒中,這兩塊板之間有一個空隙,稱為隔膜腔。大多數人在出生前(和出生後)都會關閉該腔,但只有15%至20%的成年人存在該腔,也被稱為第五腦室。囊腔通常沒有症狀,因為它與側腦室相通。由於顱內感染、出血等原因,交通口粘連形成非交通性囊腫,體積增大,阻塞室間孔,表現為高顱壓和腦積水。過去,隔膜腔、維爾加腔、隔膜囊腫和維爾加腔囊腫被統稱為 "隔膜腔"。肖指出,隔膜兩壁之間的空間必須至少有1毫米寬,才能稱為隔膜腔,並認為隔膜腔是一種正常的變體。
一般認為,房間隔囊腫(SPC)可分為兩類:無症狀的房間隔囊腫(ASPC)和有症狀的房間隔囊腫(SSPC),後者也被稱為擴張的房間隔囊腫(ESPC)。可出現相應的臨床症狀。ESPC的診斷不能僅憑影像學資料,而忽略了臨床症狀,特別是在嬰幼兒中,往往難以確定是否合併其他疾病[3]。ESPC的診斷不是僅僅基於影像學數據,而是忽略了臨床症狀,特別是在嬰幼兒中,而且往往難以確定是否合併其他疾病[3]。
ASPC通常不需要治療,通過定期檢查進行動態監測。ASPC的外科治療需要手術干預。開顱術、囊壁開放術、囊腫-側腦室分流術、側腦室-腹腔分流術等已被廣泛使用,但由於手術創傷大、術後反應大、併發症多,需要改進。微創神經外科的發展,特別是立體定向技術的進步,使本病的手術治療更容易、更準確、更安全。CT引導下的腦立體定向囊壁造口治療有其明顯的優勢:(1)囊壁造口將囊腫與腦室永久連接,消除了囊腫對周圍結構的壓迫,達到緩解症狀的目的。(2)直接囊壁造口比囊腫|腦室分流術容易,對腦室干擾小。術中採用單側或雙側永久性多靶點造口,可有效防止復發。④該手術創傷小,術後反應輕,無併發症。
在進行該手術時,必須注意以下幾點:在定向手術時,骨孔的位置應與正中矢狀線有一定距離,使穿刺方向與正中矢狀面形成一定角度,避免射頻針接近靶點時沿透明隔滑落。同時,最好使用射頻針的尖頭,這樣更容易穿刺到囊腫壁。對於大型囊腫、合併雙側腦積水和未成年患者,最好採用雙側造口,以確保永久進入。此外,精確計算目標座標、正確操作定向儀、嚴格控制射頻溫度和時間也是定向手術成功的關鍵。ESPC患者只要及時就診,一般預後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