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發表在《柳葉刀》雜誌上的一項前瞻性研究表明,近一半接受癲癇手術的患者在術後10年內沒有癲癇發作,但需要進一步改進對慢性癲癇患者的術前評估和手術治療,以提高成功率。
在這項研究中,英國國家神經外科醫院的JanedeTisi和Gail S. Bel博士及其同事對1990年至2008年間接受癲癇手術的649名患者進行了跟蹤調查,以瞭解癲癇緩解和復發的模式。調查人員排除了34名死亡、失去隨訪或在同一年內接受重新手術的患者,並分析了615名年齡在16-63歲的患者(287名男性和328名女性)的數據。這些患者的術前癲癇持續時間中位數為20.7年。497個前顳葉被切除,40個顳葉病變被切除,40個顳外葉病變被切除,20個顳外葉被切除,11個大腦半球被切除,7個姑息性手術(胼胝體切除或軟骨下橫切)被實施。調查人員每年通過搜索醫院記錄、直接詢問(保持前瞻性發作日記的患者)和他們的普通醫生或患者的親屬來收集信息。詢問的內容包括簡單部分發作(SPS)的發生情況,發作時的意識喪失,以及所服用的抗癲癇藥物。隨訪期的中位數是8年。研究人員將癲癇復發定義為國際抗癲癇聯盟預後量表的第3類。
結果顯示,術後1年完全沒有癲癇發作或只有SPS的患者比例為82%,2年為63%,5年為52%,10年為47%。40%的患者在術後很長一段時間內完全沒有癲癇發作,11%的患者只有SPS。沒有患者的癲癇症狀明顯加重。在前顳葉切除術後2年內有SPS的患者比那些在手術後2年內沒有SPS的患者,此後發作時意識減退的可能性要大2.4倍。總的來說,那些切除前顳葉的人比那些切除其他腦區的人更有可能無癲癇發作。無癲癇發作的時間越長,復發的風險越低。相反,癲癇發作時間越長,緩解的幾率越低。在93名患者中,有18名(19%)在應用了以前未使用的抗癲癇藥物後獲得了後期緩解。在最後的隨訪中,365名無癲癇發作的患者中有104人(28%)已經停止使用抗癲癇藥物。
本研究的侷限性包括。一、樣本量小;二、無隨機設計;三、接受前顳葉切除術的全身性癲癇和鄰近海馬的病變患者比例高於其他患者。
研究人員建議,臨床醫生應儘快將合適的患者轉診為手術治療,不過他們也表示,患者的選擇程序和手術方法還可以改進。
南安普敦大學醫院NHS信託基金的Ahmed-Ramadan Sadek博士和英國南安普敦大學的William Peter Gray教授在隨附的雜誌評論中指出,這項研究對手術預後進行了19年的跟蹤,是迄今為止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癲癇手術前瞻性研究。手術後2年內發生的SPS是長期癲癇復發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這一發現可能會影響那些只出現SPS的人停用抗癲癇藥物的決定。這項研究證實了癲癇手術的長期有效性,但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問題,如在達到持續緩解或晚期緩解的患者中,無癲癇發作的風險是否也同樣低?改進病人選擇和切除策略是否有助於優化控制遠期發作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