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辨證論治,整體調節
中醫治療疾病的的最大特點是辨證論治,整體調節。對於風溼病患者來說,根據病人當前的主要臨床表現,首先辨別其病性,是虛實寒熱,如屬實證,當辨明是風痺、寒痺、熱痺、抑或溼痺?如體質偏虛,當判斷是氣虛、血虛、陰虛、陽虛、肝腎虧虛,抑或脾腎虧虛?繼而綜合辨證,整體調節。如外有風寒溼邪阻滯經絡關節,內有氣血虧虛,肝腎不足見腰膝冷痛、關節肌肉重著麻木、腿足屈伸不利等症,用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氣血虧虛、寒滯經脈見四肢關節冷痛、面色少華者用當歸四逆湯加減治療;陰虛夾溼熱者,用左歸飲合四妙散;陽虛夾寒溼者,用金匱腎氣丸加味等等。辨證論治、整體調節的治療方法,既抓住疾病的本質,又重視疾病的表象,注重標本同治,邪正兼顧,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
2.能迅速減輕症狀,有效減緩疾病進程
許多患者早期階段可能侷限於關節疼痛、腰痛、身痛等幾個症狀,化驗指標正常或輕度異常,沒達到某些風溼病的診斷標準,西藥選擇治療有困難時,可選擇中藥治療,能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症狀,減輕病人痛苦。已確診的慢性風溼病如類風溼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等,可根據病情采取以中醫藥辨證論治為主的治療原則,分別採用疏風祛溼、溫經散寒、溫寒祛溼、清熱涼血、活血通絡、補腎壯骨等不同治療方法。或散風寒於外,或清熱除溼於內,或活血以祛瘀,或溫經以通絡,邪去絡通,“通則不痛”,故能迅速減輕患者痛苦。研究表明,臨床常用祛風除溼類中藥,大多具有與西藥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同樣的抗炎鎮痛作用,其減輕患者臨床症狀之力雖稍遜於西藥,但副作用很少,臨床可結合辨證酌情選用。若屬寒者,可選用桂枝、麻黃、烏頭、附子、羌活、獨活、細辛等;屬熱者,可選用忍冬藤、青風藤、海桐皮、秦艽、牛膝、黃柏、丹皮等;屬瘀者,可選用桃仁、紅花、乳香、三七、丹參、蒲黃、血竭;屬虛者,可選用人參、黃芪、當歸、熟地、雞血藤、淫羊藿、巴戟天、杜仲、骨碎補、肉蓯蓉等。
中藥還能通過調節人體的免疫功能,能有效地緩解病情,改善體質,減少激素撤減過程中復發的危險性,減少發作次數和發作嚴重程度,從而能有效地減緩甚至阻止疾病的進程。
3.能彌補西藥不足,並減輕其毒副作用
中西醫結合治療風溼類疾病目前已成為臨床主要治療方案,主要是在中醫辨證論治基礎上,一是合併使用非甾體類抗炎藥,既可加強其解熱鎮痛之療效,又可彌補非甾體類抗炎藥療效不持久、不能控制病情進展的不足;二是合併使用改善病情藥,通過調整全身氣血陰陽的盛衰,既能改善臨床症狀,使聯合用藥能充分發揮藥效作用,又能根據已發生或可能發生的副作用進行辨證治療;三是合併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在激素減量過程中,往往容易導致疾病的反跳,配合中藥治療能有效減少患者對激素的依賴。目前已發現中藥中有許多促進腎上腺皮質激素分泌及類糖皮質激素作用的藥物,常用的方法主要是滋補腎陰和溫補腎陽。其中滋陰藥有:熟地、生地、龜板、枸杞、山茱萸、知母等,溫陽藥有:淫羊藿、巴戟天、補骨脂、附子、鹿銜草、桂枝等,類糖皮質激素的藥物有:甘草、秦艽、穿山龍、淫羊藿等。運用中藥治療還可以減輕激素的副作用,如預防感染和骨質疏鬆的發生等。如清熱解毒藥對應用激素後感染的誘發和加重,具有良好的抗感染作用,而無引起二重感染之弊;健脾補腎藥可提高機體抗感染能力;滋陰清熱或溫補腎陽中藥與激素聯合應用,可以消除其食慾亢進、情緒激動、心煩失眠等副作用並提高療效;補腎活血可以防治激素導致的股骨頭壞死;健脾和胃藥可減輕免疫抑制劑或非甾體抗炎藥對胃腸道的刺激;益腎填精藥可防止免疫抑制劑對骨髓及機體正常免疫力的過度抑制等。
4.能調節患者免疫功能
現代藥理研究已經證明,中醫藥治療療風溼免疫病如類風溼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系統性硬化症、骨性關節炎時,通過調節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從而有效地控制疾病的進展和進程;
能提高免疫功能的品種:如補氣藥中之人參、黃芪、靈芝,滋腎藥中之熟地、黃精、枸杞子,養陰藥中之石斛、天花粉、麥冬,活血藥中之參三七、紅花,清熱藥中之柴胡、鱉甲等,上藥大多具有提高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的功能。當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或因使用西藥免疫抑制劑衝擊療法導致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都受到了明顯的抑制而處於低下狀態時,使用一些能提高免疫功能的中藥,不僅能提高免疫抑制劑的療效,還能改善體質,增進健康,有助於祛邪外出或抵禦外邪的再度侵襲。
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藥:如生地、熟地、金雀根、根、生軍、制、、山、南星、等,這些中藥有的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有的具有細胞毒性作用。有專家預測,找到一種中醫的“免疫抑制劑”的期望指日可待。
5.具有雙向調節免疫功能作用
中醫認為,人體一旦失去平衡就會生病,出現各種各樣的疾病狀態。治療上要進行調節,《素問·至真要大論》雲:“謹察陰陽所在而調之,以平為期。”很多中藥和方劑具有雙向調節作用,能儘快使體內失衡狀態得到糾正。
在風溼免疫方面,中醫的雙向調節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雙向調節免疫功能,使亢進的體液免疫下降,使低下的細胞免疫上升;調節腎上腺皮質功能,皮質功能失調,有屬陰虛者,有屬陽虛者,補陰助陽,平調陰陽都能提高皮質激素水平;雙向調節血管通透性,既能消除血管壁炎症,降低通透性以使消炎、消腫,也能增加血管通透性以促進瘀血吸收;雙向調節血液黏度,既能抗凝、抗栓塞,又能促進循環,加速血流等。採用恰當的雙向調節方法和方藥,就能使病人症狀消除,病情緩解,並能重新建立正常的免疫功能、正常的內分泌功能、正常的內臟功能、正常的血管和循環功能等,達到消除病症增強體質的目的。雙向調節是中醫中藥治療免疫病的病的基礎。
眾所周知,免疫功能紊亂與大多數風溼病的發病密切相關,應用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治療後,雖能抑制異常的免疫反應,但同時也可導致正常免疫功能的低下,容易誘發感染等併發症。而中醫則重視人體的正氣即本身的抗病防病能力,中藥本身不是激素或免疫抑制劑,但大量臨床報道和實驗證實,通過補腎(如金匱腎氣丸)或健脾(補中益氣湯)等扶正療法,可以調動機體促進自身增加激素、細胞因子的分泌,發揮其治療效應。尤其是組成中藥複方後可針對不同證候類型,發揮相應調節作用,使偏亢的免疫反應得以平息,使不足的免疫功能得到恢復,這種通過多層次、多途徑抗炎止痛的所謂“雙向調節”治療機理,值得深入探討。
6.中成藥製劑療效肯定
近20年來,在大量的臨床研究基礎上,一些專家與藥廠聯合將許多有效驗方或單味中藥製成中成藥,方便患者攜帶服用,便於臨床推廣應用。應該說中成藥在治療風溼免疫病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進展,有些取得了突破性的進展。如尫痺康復沖劑、尫痺清靈沖劑、益腎蠲痺丸、痺苦乃停、痺隆清安等中成藥治療類風溼性關節炎;狼瘡沖劑治療脾腎兩虛型紅斑狼瘡;益腎通督片治療強直性脊柱炎;通脈靈治療硬皮病等均取得了很好的療效。近年來從傳統抗風溼中藥裡提取有效成分治療風溼病,如從中藥雷公藤根中提取雷公藤多甙、從青風藤中提取青藤鹼(正清風痛寧)、從白芍中提取白芍總甙(帕夫林),藥理研究均有良好的抗炎鎮痛和免疫抑制作用,臨床觀察取得較好療效,已廣泛應用於類風溼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瘡、強直性脊柱炎等病的治療,顯示出較為廣闊的應用前景。最近還有專家臨床證實,中成藥清開靈針劑能有效地改善系統性硬化症(MS)患者的神經症狀,而且在動物實驗中得到了驗證。
7.結合實驗研究成果靈活用藥,使治療更有針對性
近二三十年來,中藥的有效成分和藥理研究進展很快,在調節免疫功能,抑制免疫、提高免疫方面;在提高腎上腺皮質功能方面;在抗過敏、抗變態反應方面;在抗關節炎、消炎止痛方面;升高血液細胞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對中醫臨床應用和研究幫助很大,可使中醫的臨床經驗提高到理論上來認識。如龜甲補腎,因為其有提高腎上腺皮質激素水平的作用;土茯苓治療口腔潰瘍,因為其有免疫抑制的作用;丹皮治療皮下瘀點,因為其有抗血管炎、抗栓塞的作用;白蘚皮、黃芩治療皮疹、皮炎,因為其有抗過敏的作用;女貞子治療血虛頭暈,因為其有提高白細胞的作用等。臨床上即可依據辨證用藥、辨病用藥、對症用藥,還可依據藥理用藥,如能將這些結合起來,將能使辨證治療更有針對性,從而使中醫的治療水平達到一個新的水平、新的境界。
8.遠期療效好,生活質量高
許多風溼免疫病都是慢性病,有些是終身性疾病。大多需要長期治療,有的需要終身治療,這隻有中醫中藥才能做到。中醫中藥所使用的因人而異,個體化的治療方案,既能使這些慢性病逐漸控制,好轉、緩解,也保證了長期服用中藥安全有效。如紅斑狼瘡病人,經半年至二三年的治療後,不但能將潑尼松(強的松)減量、停用,而且效果會漸漸積累,使病情好轉而緩解,直至完全緩解。他如類風溼性關節炎、硬皮病、強直性脊柱炎、過敏性紫癜、結節性紅斑、乾燥綜合徵、白塞病、骨關節炎、痛風等有些可單用中藥治療,有些可中西醫結合治療,但最終需將西藥停用,堅持用中藥治療。
9.中醫康復手段多樣,注重養治結合
中醫非常重視患者的調養,強調在積極進行中醫藥治療的同時,注重病中及病後的調養,以促進疾病的早日康復並預防風溼病的復發,同時許多康復手段如運動調理、飲食調理、起居調理、心理調理等對緩解症狀,改善功能,預防加重或復發均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