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骨折患者手法整復或者手術後,我們經常遇到患者的追問:為甚麼骨塊沒有嚴絲合縫啊?骨折復位非得要"嚴絲合縫"嗎? 錯!
追求骨折復位"嚴絲合縫"的後果:
1、破壞血液循環,容易形成骨不連。要追求骨折復位"嚴絲合縫"的效果,必須手法反覆整復,或者開刀,暴露骨折端,碎骨塊要擺平對整齊,這些操作不可避免的要破壞骨塊的血液循環,使骨折碎塊成了沒有血液供應的“孤島”,血管重新長過去需要很長時間。組織癒合需要豐富的血液供應,斷了血液供應的骨折塊“孤島”癒合當然很困難,可以發生骨吸收,這也是為甚麼手術初期骨折塊“嚴絲合縫”,慢慢的骨折就出現間隙、繼而骨不連的原因。
2、反覆的手法整復容易破壞小兒的骨骺,容易形成肢體生長畸形。
現代社會創傷骨折的患者越來越多,群眾甚至有些醫生對骨折治療的認識存在誤區,比如認為骨折復位必須“嚴絲合縫”,其實不見得,給大家講幾個例子。
一位患者因為車禍發生了股骨幹粉碎骨折,當地的醫生做了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手術。由於是粉碎骨折,有大塊碎骨頭塊,醫生手術當中將碎骨頭把放好,用很長的鋼板固定骨折端,還用了多道鋼絲捆綁骨折片。手術後的片子顯示,基本達到了解剖復位,是一張“漂亮”的X線片,醫生自豪患者高興,似乎皆大歡喜。
然而,3個月後,看不到骨痂生長,6個月過去了,仍然沒有骨痂生長,原來嚴絲合縫的骨折端出現了間隙,一年後,不但骨痂仍然不生長,骨折端的間隙卻越來越大,形成骨不連。一年半時,骨折端骨頭明顯吸收,出現大約1釐米的骨缺損,釘子鬆脫,鋼板翹起。由於長時間不敢活動關節,還發生了關節僵直。一個復位“嚴絲合縫的很漂亮的手術”就這樣失敗了。
再看另一位同樣因為車禍發生了股骨幹粉碎骨折的患者。採用了帶鎖髓內釘閉合穿針治療,在患者臀部切一個5釐米長小切口,插入帶鎖髓內釘固定,不切開骨折端,不刻意復位骨折端骨折塊,只是用鋼針大致撬撥大的骨塊。手術後X線片顯示骨折呈功能復位,大骨塊沒有嚴絲合縫復位,但大都位於骨折端周圍,基本與股骨幹縱軸平行。片子沒有前一患者漂亮。但是手術後3個月,骨折端出現較多骨痂,患者早期開始關節活動部分負重。6個月時骨痂繼續生長,呈連續性,9個月達到癒合,關節功能也恢復。
第三個例子是一個兒童。肱骨髁上骨折,首先為患兒進行了手法復位,X片子顯示達到了功能復位,對位2/3,是完全可以接受的結果。但患兒的父親不滿意,要求重新復位,醫生認為沒有必要,他就換了一家醫院重新復位,結果他還是不滿意,又去了他認為最權威的醫院,這次他的強烈要求手術治療,醫院無奈為他做了手術,達到“嚴絲合縫”的解剖復位,這次他終於滿意了。可是一年之後,患兒出現明顯肘內翻,而且越來越嚴重,無奈,只好再做一次肘內翻矯形手術。
以上例子說明,骨折治療要獲得癒合,還要創傷最小化,恢復肢體的功能最大化。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要使骨折得到滿意的復位、恰當的固定,功能鍛鍊,從而獲得最佳的功能恢復。
甚麼樣的復位才是滿意的復位呢?如果骨折發生在關節內部,則要求對骨折進行嚴格復位,即達到“解剖復位”的標準;如果骨折發生在四肢的骨幹部位,則骨折達到功能復位即可獲得接受。
達到骨折癒合除了滿意的復位和牢靠的固定外,還要求骨折部位有良好的血液循環。如果血液循環被廣泛地損害,不但對骨折癒合不利,對肢體最終的功能恢復也造成影響。反覆的整復會破壞血液循環,使骨折達到完全的“解剖復位”手術,需要廣泛剝離骨膜,對血液循環破壞更嚴重,最後會影響骨折癒合,發生延遲癒合不癒合,也就是“骨不連”。
對於患者再次呼籲,您不要再追求"嚴絲合縫"了!
對於醫生,您應當把道理對患者解釋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