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患者在取模型的時候抱怨:“已經拍了2次了,為甚麼還需要拍?”
其實每次拍片的目的是不一樣的,牙科治療大部分的操作都是醫生根據對解剖學的應用,加上每個患者個體實際的解剖形態也就是從X光片上顯示出的,綜合才能進行相關的操作。
第一次拍片大部分患者都理解,那就是檢查評估缺牙區域的情況,包括剩餘牙槽骨的高度、寬度,下方重要解剖結構,鄰牙牙根方向,是否健康等等,所以都沒有異議的去拍攝第一次X光片。
接下來就是對X光片進行評估,這時候可能還需要去拍攝CT,這是對普通二維X光片的升級了,也就是三維的X光片!CT能更詳細的評估缺牙區的狀態!有的患者問為甚麼不直接拍CT呢?因為根據ALARA原則,最小劑量取得效果,能用更小劑量的二維全景片進行可靠的評估就不需要拍攝CT啦。
然後就是在種植手術後,雖然前期的各種評估準備工作完成了,但是我們還需要進一步拍攝X光片判斷種植的牙根與鄰牙,重要解剖結構的位置關係,所以才有了這次的拍攝。
好啦!這時候患者覺得終於結束了。
等等,還早呢!
癒合期結束後要開始進一步的修復工作,這時候需要拍攝第三次,判斷牙根與牙槽骨的結合程度能不能負載正常的咀嚼力量!
後面呢?安裝牙齒了。拍片確認基臺完全就位,牙冠完全就位。這也是很重要的,保證牙齒的正常使用!
那麼我的牙齒都可以正常吃飯了,還需要拍片嗎?
是的,後續的每年複查也是很重要的,我們種了一顆牙齒就不希望它再次離開咀嚼的崗位吧!那麼每年來拍攝一張小小的牙片,給醫生提供下它的工作狀態,在它有任何異常但是你感覺不到的時候小小的牙片就能夠提供信息,為種植牙保駕護航。
看到這裡可能會覺得種植牙這麼麻煩啊,種了牙齒就要一直拍X光。
其實我們自己的牙齒也是需要定期檢查的,就像我們每年進行體檢一樣,不同的是牙齒的X光拍攝劑量要遠遠低於我們體檢時候的胸透拍攝!50次全景片拍攝才相當於一次胸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