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時速”,認識“黃金五分鐘”
心臟驟停後
10秒 黑蒙,意識喪失,突然倒地,面色蒼白繼而晦暗
15秒 抽搐,嘆息樣呼吸北京京煤集團總醫院重症監護室彭寧安
30秒 呼吸停止
1-2分鐘 瞳孔固定
4分鐘 糖無氧代謝停止
5分鐘 腦內ATP枯竭、能量代謝完全停止
6分鐘 神經元不可逆性損傷
如果原先清醒的患者突發心臟驟停,表現可能很突出,他會突然倒地,處於昏迷狀態,在十秒鐘左右出現面色蒼白繼而晦暗,這種情況比較容易引起家屬和醫生的重視。但是如果是一個原先就已經昏迷的患者突發心臟驟停的話,表現往往沒有這麼明顯,可能僅表現為輕度的躁動抽搐,然後面色發暗,大動脈搏動消失,如果此時沒有心電監測的話,很容易被我們忽略,五分鐘的忽略將會導致災難性的後果。所以對所有的危重病患者,最好行心電監測,不要等到心臟驟停後再來上監護,這顯然會耽擱黃金五分鐘,使電除顫時間被延遲。而心臟驟停後室顫患者的電除顫時間是心肺復甦成功最重要的決定因素。
其次,我們要區別是心臟驟停,還是呼吸停止,兩者重要區別在於心肺復甦成功的兩個關鍵因素:持續有效的胸外按壓和該除顫時儘早電除顫。
以上我們看到了心臟驟停後的變化過程,那麼如果單是呼吸先停呢?通常在呼吸停止時,我們首要的是“及時”採取有效的通氣措施。這裡包含兩點:第一是及時,第二是有效。
“及時”對每位患者的時間概念有很大的差異,如果是危重患者,由於機體對缺氧的代償已達到極限,此時呼吸停止可能會立即引起心臟停止。而對大多數普通患者而言,呼吸停止到心臟停止之間還會有幾分鐘時間,關鍵在於我們能否在幾分鐘內及時發現呼吸停止,而我們知道呼吸停止遠沒有象心臟驟停患者那樣表現顯著,因為大多數的呼吸停止患者都是一些本身就有非常危重的基礎疾病的患者,他們大多處於昏迷狀態,我們還知道呼吸監測遠沒有心電監測那樣準確和敏感,我們用肉眼對呼吸的觀察變數也比較大。所以要做到“及時”還是有一定難度的,主要是靠醫護人員在床邊的細緻觀察。
呼吸停止後,我們要在發現的當時立即開始有效的通氣支持,發現時間與呼吸停止的時間間隔越小越好,因為在呼吸停止後除了會立即引起嚴重的呼吸性酸中毒外,同時由於通氣血流比例嚴重失常,也會由於嚴重缺氧導致代謝性酸中毒,心臟面臨巨大風險,幾分鐘內隨時會心臟驟停。所以要儘早趕在心臟驟停之前進行有效的通氣。在未氣管插管前,單人時可以口對口人工通氣,或者用呼吸囊手動通氣,院內首選氣管插管接呼吸機機械通氣。
“有效”通氣是指要儘快想辦法保證通氣效果確實有效,所以你要保證氣道暢通,清理口腔和氣道分泌物,解開衣服保證胸部呼吸不受壓受限。儘快建立氣管插管和機械通氣,這是最有效的通氣方式。但要注意,如果是嚴重肺間質病變有時機械通氣也難以解決。
對於危重病患者,呼吸停止和心臟驟停是緊密聯繫、互為因果的。兩者都可以表現為突然意識喪失和麵色晦暗,兩者都需要立即建立有效地通氣。兩者主要的不同在於:1.早期呼吸停止不需心臟胸外按壓,關鍵在於建立有效通氣2.早期呼吸停止不需考慮電除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