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糖尿病已經成為危害人類健康的第三類非傳染性疾病,其慢性併發症已成為糖尿病患者致殘、致死的重要原因。對於糖尿病慢性併發症,如糖尿病性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腎病、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等已被人們廣泛認識和研究,而有關糖尿病對肺部病變影響的研究甚少。隨著對其慢性併發症研究的不斷深入,糖尿病引起的肺部改變正被人們逐步認識。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糖尿病引起的肺功能變化均作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力圖瞭解糖尿病的肺病理變化及發生肺損害的可能機制。
早在20世紀70年代,Schuyler等首次報道沒有肺部疾患、過敏及吸菸史的1型糖尿病青年患者的一氧化碳彌散量(DLCO)、肺彈性回縮力、肺容量、最大用力呼吸量等肺功能試驗(PFTs)降低,認為是糖尿病影響肺部彈性蛋白所致,具有發展成慢性氣流阻塞的危險,首次提出肺臟可能是糖尿病的靶器官之一。Sandler等和羅梅等還發現1型糖尿病患者DLCO降低的同時還伴隨著肺部毛細血管血容量的減少,因為一氧化碳(CO)轉運能力主要受肺部毛細血管內皮細胞完整性影響。此後,人們開始關注糖尿病時肺部血管的變化,國內外學者對糖尿病肺功能的變化也作了大量研究工作。糖尿病患者導致肺功能損害的原因尚不清楚,但國外學者對糖尿病和非糖尿病患者的屍檢材料證實,糖尿病患者的肺動脈壁、肺泡毛細血管基底膜、肺泡上皮和肺泡壁都較非糖尿病患者明顯增厚,這為糖尿病肺受累提供了病理依據。
經過對2型糖尿病患者肺組織活檢標本進行電鏡觀察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著肺泡上皮和毛細血管內皮間基底板瀰漫性增厚,呈洋蔥皮樣改變,基底板周圍蛋白質沉著,並與基底板混合在一起,個別微血管狹窄,甚至閉塞;微血管遠端可見不規則高電子密度物質沉著;內皮細胞及周細胞內粗麵內質網池擴張,大吞噬體(囊泡)形成,II型肺泡細胞變圓、變小;細胞表面絨毛消失,嗜鋨板層小體顯著減少,並出現萎縮,嗜鋨小體失去板層狀結構,形成一高電子密度實心小團塊;胞漿內粗麵內質網及線粒體均呈囊性擴張,囊內似有透亮物質,說明糖尿病早期患者肺組織確實存在著微血管病變,並可能存在肺表面活性物質合成和分泌障礙,進而導致肺泡塌陷並引起肺功能的改變。卓婕等的研究發現,電鏡下糖尿病大鼠肺泡毛細血管內皮細胞的基底膜比正常對照組顯著增厚,基板增厚使得氧氣彌散距離增加,氣體交換功能受到影響,另一明顯變化是肺間質中的膠原和彈性蛋白含量明顯增加,使肺泡隔明顯增寬,同時造成肺泡腔的塌陷和血管腔的狹窄,甚至閉塞,因而造成氣體彌散面積減小,也影響通氣/血流比值。
有研究認為,糖尿病患者的動脈血氧分壓(PaO2)降低時肺毛細血管和表面活性物質有異常,這種異常改變可能是導致肺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沈興平等報道糖尿病4周時大鼠已存在肺細胞外基質異常,結締組織蛋白質合成增加,降解減少,表現為彈性纖維、膠原纖維增多、增粗,IV型膠原和層黏連蛋白呈索狀、線狀分佈於肺泡隔、細支氣管基底膜、小血管和毛細血管基底膜,而且含量增多。高血糖時膠原蛋白的非酶糖基化作用使膠原降解減弱,膠原積聚,同時形成的晚期糖基化終末產物(AGES)作用於IV型膠原使其彈性下降、變硬,肺彈性下降,表現為肺活量(VC)和肺總量(TLC)下降。IV型膠原和層黏連蛋白的分佈變化和含量增加使基底膜成分變化,肺上皮細胞基底膜和肺血管基底膜增厚,使肺彌散功能下降,最終導致肺通氣及肺彌散功能下降。張宏等利用透射電鏡觀察10例2型糖尿病合肺癌患者遠離癌腫組織周圍的肺組織活檢標本,結果發現:肺II型肺泡組織變小,表面微絨毛消失,嗜鋨性板層小體萎縮,失去板層結構,形成一高電子密度實心小團塊;粗麵內質網及線粒體均呈囊性擴張,內有透亮物質沉積,常染色質減少,異染色質凝聚;肺泡上皮和血管內質間基膜瀰漫性增厚,呈洋蔥皮樣改變,周圍有蛋白質沉著並與基膜融合。說明肺為糖尿病慢性“攻擊”的靶器官,糖尿病所導致的肺組織病理改變有不同於其他肺疾患的自身特點,是肺功能異常的病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