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給發熱的兒科醫生服用退燒藥時,應注意以下問題。
1.應注意藥物的選擇。由於小兒肝腎功能發育不成熟,解毒能力差,不能用成人的退熱藥治療小兒發熱。 如果小兒服用這些藥物,由於藥物在肝臟代謝緩慢,在腎臟排洩困難,難免會在體內蓄積,對肝腎形成化學刺激,可導致腎臟無菌性炎症,甚至引起腎臟壞死。因此,15歲以下兒童禁止使用成人解熱鎮痛藥。最有效且毒性較小的藥物是阿司匹林、對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這些藥物是臨床上常用的兒童退熱藥物,臨床上使用的製劑如巴米爾、美林、天仙、泰諾、苯海拉明等大多含有這些成分。
2.應注意控制劑量:解熱鎮痛藥不應大量服用。大多數退燒藥都是通過出汗達到降溫的目的。在服用退燒藥的過程中,要注意控制劑量,不能大量服用退燒藥,因為退燒藥是通過發汗來達到降溫的目的,而發汗則是指通過出汗來達到降溫的目的。
3、密切觀察孩子的反應。服藥後,多給孩子喝白開水或淡鹽水,補充流失的水分。如果身體沒有足夠的水分,用了退燒藥,身體就不能產生汗液,就達不到降溫的目的。同時,多喝水還可以增加尿量,有利於體內有害物質的排洩,有助於體溫下降和病情好轉。注意不要給孩子穿或蓋得太多。孩子發燒時手腳冰涼是外周循環不良的表現。穿戴或覆蓋過多不利於散熱,反而會使體溫繼續升高,甚至引起高燒痙攣。此外,應注意個別兒童對退燒藥的過敏反應,如皮疹、噁心、嘔吐,甚至哮喘,應立即停藥。如果出現皮疹、噁心、嘔吐甚至哮喘,應立即停藥。以後發燒時應避免使用類似藥物。
4.及時找到體溫不降的原因。如果用退燒藥不見效,應注意有的孩子是否穿得太多、包得太緊,妨礙散熱。有的孩子汗腺功能差,汗液分泌少,或體內水分不足,也會影響散熱。但需要注意的是,服用退燒藥後,體溫下降應該有一個過程,不能操之過急。通常在服藥後半小時至一小時後才能起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