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臨床工作中經常會遇到這樣的糖尿病病人:以發熱、納差、噁心、胃部不適等不特異的症狀就診,查血糖很高,沒有其他的自覺症狀,查血象白細胞高。遇到對糖尿病不熟悉的急診科醫生,有時就會以急性胃腸炎收住到消化內科,而實際上卻犯了大錯。
為甚麼這麼說呢?
首先我們知道糖尿病的主要急性併發症之一就是感染,其原因是高血糖使中性粒細胞的遊走、吞噬、殺菌功能明顯下降,機體的免疫功能明顯降低,易遭受各種感染,其中泌尿系感染在糖尿病所合併的感染性疾病中發病率高居第二,僅次於肺部;我們上述的這些病人大多是由於血糖控制不佳,患了無症狀的泌尿系感染,從而誘發了糖尿病酮症的發生,在出現發熱、乏力等感染症狀同時會有噁心、腹痛等糖尿病酮症的伴隨症狀,而且血常規中白細胞、中性粒細胞也會有所升高,但是並不是患了胃腸炎。
甚麼樣的糖尿病患者易併發泌尿系感染呢?
(1)血糖處於較高水平,控制不良的患者。由於這些糖尿病患者血和尿中葡萄糖含量較高,而葡萄糖是細菌的主要營養物質,為細菌的繁衍提供了絕好的環境。
(2)糖尿病病程相對較長且高齡段人群。老年女性雌、孕激素水平下降,使女性泌尿生殖道pH值降低,泌尿道黏膜變薄,易發生尿路感染;老年男性前列腺病包括前列腺增生、細菌性前列腺炎明顯增多,致尿液引流不暢,殘餘尿增多,細菌易逆行進入膀胱而致病。病程較長的患者由於出現植物神經病變、形成糖尿病性神經性膀胱,泌尿系感染的發生率可在 9O%以上。
(3)女性患者尿道的生理及解剖特點特殊(尿道短而寬),較男性更易發生尿路感染。(4)合併糖尿病腎病者。糖尿病腎病患者較合併其他併發症者更易發生尿路感染,可能是由於蛋白從尿中排出,使血清蛋白水平降低,抵抗力下降,部分患者腎功能受損,尿量減少,通過排尿對細菌的沖刷作用減弱有關。
糖尿病合併泌尿系感染有何特點呢?
(1)尿路刺激症狀不明顯;如我們前面提到的,這些患者並沒有尿頻、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狀,但經尿液的化驗檢查的確是患了泌尿系感染。無症狀可能與糖尿病病程延長合併周圍神經病變、植物神經病變使局部敏感性、刺激性減低有關,也可能與老年人反應遲鈍、多種疾病症狀重疊以及高血糖、多尿掩蓋了膀胱刺激症狀有關。另有研究認為因為糖尿病患者免疫功能的降低,泌尿道細胞因子(如白介素6等)產生減少,因此同非糖尿病患者比較,不易產生尿頻、尿急、尿痛、發熱、白細胞升高的臨床表現,更多地表現為無症狀菌尿。
(2) 由於無症狀,不能及時發現,導致炎症遷延、延誤治療。有一些糖尿病患者泌尿系感染反覆出現,這與治療不規範、不徹底、細菌產生耐藥性有關。因此糖尿病合併的尿路感染具有發病率高、起病隱襲、易反覆、需綜合治療的特點。
(3)由於絕大多數的尿路感染是外源性的上行性感染,因此糖尿病合併泌尿系感染的病原菌以G-桿菌(腸道細菌逆行感染)為主,其次是G+球菌,還有一小部分是真菌。
臨床上有相當一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發生泌尿系感染後無自覺症狀,而是在做尿常規檢查時才被發現,這些無症狀的糖尿病患者是容易被忽視的人群,感染不能及時發現,致使炎症長時間存在,可導致慢性腎臟損害,同時可能使糖尿病病情進一步加重,甚至引起酮症酸中毒、高滲性昏迷和感染性休克甚至導致死亡。
因此對於糖尿病合併尿路感染我們內科醫生及糖尿病患者本人均應引起高度重視,在診療過程中應提高警惕,採取積極有效的防治措施:
(1)應積極控制血糖,積極治療各種併發症。
(2)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多飲水、勤排尿,保持外陰部清潔。
(3)有神經性膀胱者排尿時按壓下腹部,以促進尿液排淨。尿瀦留嚴重者要予導尿,使菌尿儘快排出,以利於感染控制。但應儘量減少插管次數及保留時間,給予抗生素膀胱沖洗,應用營養神經藥物如甲鈷銨等,待感染控制後,可考慮恥骨上膀胱造瘻。
(4)定期檢查尿常規,以便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一旦發現尿路感染,要先做尿細菌培養和藥敏,再選用敏感的抗菌藥物,避免不做尿培養,而盲目使用抗菌藥物。否則,既影響治療效果,又可造成細菌耐藥性、菌群失調及二重感染。需要強調的是:急性腎盂腎炎是糖尿病泌尿系感染最常見的臨床類型,而腎盂腎炎是糖尿病患者腎功能惡化的重要原因。對泌尿系感染尤其是急性腎盂腎炎,控制血糖應採用胰島素治療,2種以上廣譜抗生素聯用,以儘快控制病情,防止惡化,且療程要長,最好2周以上。停藥後仍需多次留取中段尿培養,連續3次陰性方算治癒,否則易復發。
(5)對合並有腎病和腎功能不全時慎用或禁用損傷腎臟的藥物,如喹諾酮類、氨基糖苷類抗生素。
糖尿病患者應警惕尿路感染
發布於 2022-10-02 12:00
糖尿病患者應警惕尿路感染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