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般護理:瞭解傷情和急救情況,肢體缺血的時間。
(1)一般護理:瞭解傷情和搶救情況,肢體缺血的時間。
(2)全身支持:包括輸血、輸液以防止休克和腎衰竭,應用抗生素以防止感染等。
(3)術前準備:手術區的局部清潔和皮膚準備,緊急驗血,留置導尿管和尿液標本,通知手術室和麻醉科等。
(1)一般護理:
1)瞭解手術情況:骨折固定,肌腱、血管、神經修復,手術是否順利。
2)術後臥床休息2~3周,適當限制活動。
(2)觀察。
1)全身觀察:注意生命體徵和尿量的變化,記錄24小時液體攝入和排出情況。
2)再植肢體觀察:①制動和抬高患肢,適當限制患肢的活動,抬高患肢至略高於心臟水平,以利於靜脈迴流,但不能過高,以免影響血供。②術後10天內每1~2小時測量一次局部皮膚溫度並記錄。如果皮膚溫度突然下降超過3℃,說明有靜脈栓塞。③觀察再植肢體的顏色、腫脹和毛細血管迴流情況。皮膚由紅變白,皮溫下降,手指塌陷,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延長2秒以上,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提示動脈痙攣或栓塞,即動脈危象。如果皮膚顏色呈深紫色,皮膚溫度下降,手指腫脹,毛細血管充盈時間縮短(<1秒),並且存在動脈搏動,則表明靜脈迴流受阻,即靜脈危象。如果肢體腫脹應定位,定期測量肢體周長,以便觀察和比較。其中,肢體腫脹和毛細血管充盈時間很少受外界因素干擾,能較準確地反映肢體的血供情況,術後3天內需每小時觀察一次。血管危象易在術後72小時內發生,一旦發生,立即通知醫生,及時處理。
(3)預防感染。術後患者住在單人病房,定期消毒,術後1~2周內要求室溫20~25℃,溼度50%~60%,專人護理,限制探視。肌肉注射抗生素以防止感染,減少靜脈注射以防止靜脈炎和血栓形成。
(4)用藥護理:按醫生規定及時應用抗凝血劑和血管擴張劑,以及鎮靜劑和鎮痛劑以減少疼痛。
(5)功能鍛鍊。術後的功能鍛鍊遵循循序漸進、積極鍛鍊的原則。術後3周內是軟組織癒合期,護理重點是預防感染,可進行理療和按摩,以改善血運,消除腫脹。術後4至6周開始是無負荷功能鍛鍊期。在此期間,骨折尚未牢固癒合,因此只能進行患肢的屈伸和握拳活動,以防止關節僵硬、肌肉萎縮和粘連。術後6-8周時,骨折已經癒合,因此護理的重點是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和瘢痕軟化,加強患肢的運動和感覺訓練。骨折已經癒合,護理的重點是促進神經功能和疤痕軟化,加強患肢的運動和感覺訓練,並協調理療和用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