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列為諸癌之首,其發生與營養機制障礙有密切關係,就像毒蕈往往生長在壞土壤上一樣……難怪萎縮性胃炎、胃潰瘍、慢性胃炎,常是胃癌的前身,因此早期先兆也與上述疾病的表現難分難辨……
發生機制
實踐證實,胃癌與營養失衡有密切關係,如缺乏動物蛋白和黃綠蔬菜,以及偏嗜醃菜、鹹魚、熏製品等,都有可能成為胃癌的誘因。
總之,胃癌的發生機制與胃營養障礙及痰毒為患有關,飲食、家族史(遺傳)、精神因素及環境因素常為誘因。
早期警號及早期診斷
一、癌前潛病
胃潰瘍、慢性胃炎、胃竇炎、腸上皮化生,尤以萎縮性胃炎、胃竇炎常是胃癌的前身。
胃癌是一個獨立的惡性疾病,常發生在慢性的良性病變基礎上,但也可以在良好的組織上突然發生。研究認為胃潰瘍與萎縮性胃炎的發病率、癌變率最高約1~2%,甚至達10%,演化時間約六年左右,如伴有惡性貧血,則癌變率更大。這些胃疾之所以與惡性腫瘤有一定的關係,是由於粘膜屏障減弱,營養功能障礙之故。
胃癌常同時伴隨有萎縮性胃炎,其癌變率為53~97%〔1〕,萎縮性胃炎的主要病理為胃粘膜腺體萎縮,症狀特點為胃酸減少,食慾減退,腹脹不適,主要潛兆為胃粘膜高度腸上皮化。
多數觀察證實萎縮性胃炎發生胃癌,約佔10%左右(主要指病史10年以上的重度萎縮性胃炎),這是因為胃壁營養障礙為癌變創造了條件之故。
胃部良性潰瘍與惡性潰瘍之間,可存在1~10%或2~8%的轉化關係,但亦可毫無相關。1962年Thunold和Wetteland在726個由於胃潰瘍而切除的胃組織標本中,僅發現19例潰瘍癌,佔2.5%。胃癌既可與胃潰瘍無關,也可繼發於胃潰瘍,因為胃粘膜屏障遭到破壞後,為致癌物質的進入打開了通道。如有人觀察了362例胃癌切除標本,發現26例(7%)發生於先前的慢性潰瘍的邊緣〔2〕。一般認為胃潰瘍有5~10%的癌變率,慢性胃炎的癌變率約10%,胃息肉癌變率不超過10%。胃癌也可以胃潰瘍的形式進行發展。有的胃潰瘍本身就是胃癌的前病階段。
胃息肉(超過2釐米者)、惡性貧血、胃大部分切除術後(瘢痕)也與胃癌的發生密切相關,據言殘胃的癌發率比常人高2~3倍以上。
因此,不得不認為,部份胃潰瘍和部分慢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潛病。同時也體現了癌的發生機制為“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的精神。
二、早期先兆
早期胃癌並無特殊臨床表現,即便有也缺少特異性,但亦並非毫無“發露”可查,如年四十以上,平素無胃病的人,出現不明原因的納呆症,上腹飽脹,厭食,偶有噁心或厭食肉類,乏力,或時隱時現的不適(界於疼與脹之間),疼痛不規則即應引起警惕。
有胃潰瘍史的病人,逐漸發生一反常態的變化,原有規律發生改變,如胃脘部不適感不為進食緩解,亦不為制酸劑等其它常用藥而減輕,或食慾不振加重者,更應引起注意。
其他,慢性胃炎、胃息肉等,亦有常規逐漸發生改變的情況,或症狀逐漸加重而不能為其他原因解釋者,皆應考慮到胃癌的可能。待出現嘔吐、便血、劇痛時,已宣告進入晚期。
總之,有長期胃病史,突然加重,規律改變者,尤其中老年人突然出現胃病,或久治胃病無效者都應引起警惕。
事實上早期胃癌(淺表型胃癌),臨床症狀出現較慢,就醫者,往往發病已超過半年。首發證為厭食或無胃口,及上腹部飽脹,胃脘不適的胃滯納呆證。據言如癌發生在幽門部,則即使最小的原位癌亦會較早出現不同程度的阻塞現象,雖然從形態學的觀點來看,這麼小的癌是不足以引起梗阻的。這也許是人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現象,首發症狀可以在3個月~10年之間。
胃癌的早期先兆出現時間及性質,亦依發生部位不同而異,幽門竇部癌的首發症狀為上腹隱痛,但亦發生較晚。據國外報道胃癌能分泌一種物質,能麻痺神經末梢,使痛閾增加。癌發生在胃賁門部的,則易最先出現進食梗噎感,而發生在胃底部(靜區)則可無不適感覺,或最初先出現食慾減退,上腹不適。有的胃癌病人在顳額部出現強硬黑毛,稱為(Sonrideson氏癌毛),有的胃癌病人頸部出現黑棘皮病,這些皆可為胃癌的報標信號。
典型徵兆
胃部觸到腫塊,胃脘疼痛,飽脹厭食,嘔吐嘔血,便血貧血,消瘦乏力,右鎖骨上淋巴結轉移腫大。注意嘔吐特點為隔餐食,所謂“朝食暮吐”(胃幽門梗阻);或進食不利,食物反流,出現“食入即吐”(癌致賁門梗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