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說,自然分娩對於大部分的媽媽而言,是相對比較安全且損傷較小的一種分娩方式。但是目前由於一些特殊的非醫療性原因,如怕痛、怕影響身材甚至想挑個良辰吉時,強烈要求剖宮產分娩,這是一種極為不夠明智選擇。妊娠後選擇甚麼方式分娩,應該是嚴格按照臨床醫學診療規定,由醫生根據孕婦的自身條件,胎兒發育狀況以及進入產程後的產程進展情況等決定最終的分娩方式。但是一味追求自然分娩,也並不一定是最佳選擇。
決定
懷上寶寶以後,Maggie就十分關注分娩方式了。聽說許多準媽媽因為怕痛、怕辛苦、怕破壞了身材……不敢選擇自然分娩而主動要求剖宮產的故事,聽說中國剖宮產的比例遠遠超過國際的標準,Maggie就想自己最好不要強行選擇剖宮產而是儘可能的自然分娩。因為順從自然的總是最好的過程。
可是看看周圍的朋友,有的是打從一開始就鐵定了心要剖宮產的;有的是猶猶豫豫,聽說誰誰生了兩天沒生下來,最後還是剖了,吃兩道苦。還有的是胎位不正啦、胎兒太大啦、臍帶繞頸啦,等等原因,最後聽從醫生建議選擇了剖宮產。自然分娩的?還真的不多。
其實Maggie也很怕痛的,也擔心自己是否能順利地走完自然分娩的整個產程,可是一想到對寶寶的諸種好處,手撫過微微隆起的肚子,隨著呼吸的輕柔節奏彷彿就能感受到寶寶在律動,還有甚麼疑問的呢?當然要給孩子一個完美的出生。
自然分娩對寶寶的好處:
經過子宮的收縮和產道的擠壓,使肺和呼吸道內的羊水、粘液得以流出,減少了新生兒羊水、胎糞吸入肺炎的發生。
胸廓受到有節律的壓縮和擴張,促使肺部產生一種叫做肺泡表面活性物質的東西,出生後肺泡富有彈性,容易擴張。
頭部不斷受擠壓,刺激呼吸中樞,有利於出生後建立正常呼吸。
皮膚神經末梢經刺激得到按摩,其神經、感覺系統發育較好,整個身體功能的發展也較好。
經過產道的擠壓和產道細菌,再接觸到外界,免疫力會比較強。
自然分娩對媽媽來說當然是個比較好的選擇。最簡單的一點:自然分娩基本保證人體的完整性。剖宮產無論如何都是一種手術,要切開腹腔、子宮腔,對媽媽的身體總是有一定損傷的。
自然分娩對媽媽的好處:
僅有會陰部位傷口;各種併發症、後遺症也少。
產後子宮收縮更好,出血較少。
身體恢復快,生產當天就可下床走動,可以立即進食,餵哺母乳,可以一般3-5天可以出院,能有較多精力照料寶寶。
身材恢復也快。有的準媽媽擔心自然分娩會使骨盆變大,這是沒有根據的,骨盆的各韌帶在懷寶寶時已經拉開,分娩後骨盆的各韌帶會慢慢復原。與生產方式是沒有甚麼關係的。
準備
初檢時,醫生說,Maggie的骨盆比較窄,如果想要自然分娩的話,最好不要讓寶寶超過7斤。因此在整個孕程中,她都很注意調控飲食,體重和寶寶的分量,基本上就是按照教科書上所寫的標準幅度在增長。還有積極鍛鍊,一直到懷寶寶7個月的時候,她還在游泳,就是因為聽說這對將來生孩子很有好處,而且也想借此提升自己的體力和耐力。之前就認識她的朋友都說她變化大,要知道從來她都是個跟運動不沾邊的人,吃飯、作息也沒規律,現在真是為了孩子,甚麼都改了。
孕34周時,檢查下來寶寶是臀位,是不太適宜順產的胎位。她在醫生的指導下每天努力做“貓伸展”式(醫學稱胸膝臥位)。剛開始做的時候真的很累,可是希望這樣能幫助寶寶調整到一個更好的位置。一直努力了半個月,就在醫生都覺得“再調不過來就沒辦法了”的第36周,寶寶終於換過頭來。可是同時又在B超中發現臍帶繞頸,好在只有一圈,醫生說:“應該沒有關係,而且寶寶的大小也很合適,努力自己生吧!”
想要自然分娩,注意幾個方面:
年齡介於24-35歲之間。小於這個年齡段的準媽媽,身體各部位組織發育不夠成熟,尤其骨盆還沒有完全固定成形,對母體和胎兒都不夠好;超過這個年齡段的高齡產婦,骨盆的關節變硬,不易擴張,子宮的收縮力和陰道的伸張力也較差,會導致分娩時間延長,容易發生難產。
孕期合理營養,控制體重。如果營養補充過多、脂肪攝入過多,造成腹中胎兒發育過大,尤其如果超過4公斤,難產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最理想的懷孕體重是在孕早期(3個月內)增加2千克,中期(3―6個月)及末期(7―9個月)各增加5千克,總共增加12千克左右。
多做運動。適當的運動不但有利於控制孕期體重,還有助於順產。常運動的媽媽通常可以維持體能及心肺功能在一定水準上,體能好的孕婦耐受力高,對產痛的承受也就比較好。準媽媽可以保持平時的運動習慣,只要注意不選擇激烈的項目就可以了。
定時做產前檢查。連續觀察各個階段胎兒發育和孕婦身體變化的情況,如胎兒在子宮內的生長髮育是否正常、孕婦營養是否良好等;也可及時發現孕婦常見的合併症如妊娠高血壓、糖尿病、貧血等,以便及時得到治療,防止疾病向嚴重階段發展而影響經陰道分娩。
矯正胎位。胎頭俯曲,枕骨在前,分娩時頭部最先伸入骨盆,這種胎位分娩一般比較順利,而其他情況就屬於胎位不正了。通常在孕7個月前發現的胎位不正,只要加強觀察即可,因為此時胎兒相對子宮來說還小,且子宮內羊水較多,胎兒有活動的餘地,會自行糾正胎位;如果在妊娠30-34周還是胎位不正時,就需要矯正了,醫生一般會建議做胸膝臥位操。
綜合評估。每個醫院在孕晚期時都會對準媽媽和胎兒進行仔細的檢查,看看準媽媽的骨盆是不是合適,骨盆的大小(骨盆中最窄的一條經線寬度)和胎兒大小(雙頂徑)是不是相稱,看看胎兒的位置(有沒有臀圍、橫位等問題),估計一下胎兒的體重,如果鑑定後一切都很合適,也沒有其它產科併發症,醫生就會鼓勵自然分娩。
意外
孕36周檢查之後,一切看起來都很順利。還有最後一個月,工作和生活的節奏已經開始放緩,而離最後真正緊張的時刻還有一段日子,Maggie的心情完全放鬆下來。且不急著早早地就收拾生寶寶所需的物品、研究生寶寶時的各種注意事項,想要享受這最後一段獨屬於自己的時光。
然而,意外情況忽然發生:就在孕37周檢查的當天晚上,羊水破了。老公半夜裡趕著把她送進醫院,按照醫生的要求讓她平躺下來,並進行相應的檢查,等到一切都安排妥當,天已經矇矇亮了。兩人相視而笑:莫非是寶寶忍不住想要快一點到這個世界上來?
可是第二天整整一天,沒有任何宮縮的跡象。第三天上午,醫生給她掛了催產針,疼痛漸漸襲來,用依稀記得的呼吸法儘量讓自己放鬆一些,宮口很快打開了1公分。她想,終於要生了吧!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疼痛不斷加劇,宮口卻開得很慢,到了傍晚時分,已是在床上翻轉,忍不住哭、叫出聲來。可是催產針一停,產程就跟著停滯下來。天色漸漸地暗了,好容易熬到開了3公分被送進產房,選擇無痛分娩,做好了麻醉,依然是痛 ―― 整個世界好像只剩下了無邊的疼痛,以及疼痛間歇的些微時光。宮口還是開得很慢。
這樣一直熬到半夜,情況還是沒有起色,一位主任醫生被請來會診,檢查之後建議說:“羊水不好了,寶寶的頭上也已經出現產瘤,最後可能會產鉗助產。”待醫生和Maggie及其丈夫交代產程情況後,Maggie 選擇了剖宮產。
自然分娩的基本知識
自然分娩,即足月順產。是指足月後胎兒及其附屬物(胎盤和臍帶)自陰道娩出的過程。決定自然分娩有三大因素,即產力,產道和胎兒。產力包括子宮收縮力、腹壁肌肉收縮力、膈肌收縮力以及盆底部肌肉收縮力,其中子宮收縮力是最主要的。產道包括骨產道和軟產道。骨產道是指真骨盆,醫學上把骨盆分了三個假想的平面,即骨盆入口平面、中骨盆平面和骨盆出口平面。三個假想骨盆平面中點連接起來形成一個骨盆軸。如果各種產力的合力與骨盆軸相吻合時,產力可以將胎兒順骨盆軸“推出”胎兒。軟產道指子宮下段、子宮頸和陰道。胎兒包括胎兒的大小、胎位和胎兒是否畸形。一般來講,胎兒的大小在自然分娩過程中是決定分娩的一個重要因素。如果胎兒過大,胎兒的先露部分就可能在骨盆的某一平面受阻,無法進入骨盆,造成頭盆不稱,導致難產。通俗的講,媽媽的骨盆好比是螺帽,胎兒的頭好比是螺絲頭。如果螺帽小於螺絲頭,再大的外力也無法將螺絲擰入螺帽。此外胎位也是影響自然分娩的一個常見原因。
自然分娩是需要一定時間的,臨床上將有正規節律性宮縮開始到胎兒及其附屬物娩出為止的這段時間稱為總產程。總產程在臨床上又分為三個產程,即第一產程、第二產程和第三產程。第一產程是指從規律性宮縮到宮頸口開全。一般來講,初產婦需要11-12小時,經產婦需要6-8小時。第二產程是指宮口開全到胎兒娩出。初產婦需要1-2小時;經產婦僅數分鐘,偶有1小時者。第三產程是指胎兒娩出後到胎盤娩出。一般15-30分鐘。不能超過30分鐘。
由此可見,自然分娩是一個極為複雜又極符合自然的過程。在整個進程中包含的醫學技術,同時也包含了許多力學原理和醫護人員以及孕婦及家屬心理因素。其中任何一個因素的不協調都會導致自然分娩的失敗。
儘管醫生告知根據各方情況判斷,繼續自然分娩可能會對寶寶不利,建議改為剖宮產,Maggie和老公也同意了這一選擇,在手術通知書上籤了字,可是,在做下這一決定時,自己心裡知道,對疼痛的不耐受主觀上也起到了很大作用――那時候,她已經疼得越來越想要放棄,甚至已經跟老公商量過改為剖宮產的可能性,只是之前醫生說“或許再痛痛,後面宮口就會開得越來越快”,想想已經到了這份兒上,還是要堅持下去的。等到醫生說“繼續待產,可能要產鉗助產,或可以改剖宮產分娩”時,她選擇了剖宮產分娩,此時她心裡甚至有一種“終於可以解脫了”的感覺。事後想想,總覺得無法順利地將寶寶娩出,跟自己心理準備不夠充分,對整個生產過程缺乏必要的瞭解,臨陣退縮很有點關係。對於這一點,直到寶寶出生後很久,她其實都難以真正釋懷。
還有哪些情況需要剖宮產:
骨盆狹窄或胎頭與骨盆腔不對稱。產婦如果有骨盆結構上的異常,比如小兒麻痺患者、有骨盆骨折病史、身材過於嬌小或侏儒症患者,由於骨盆出口異常無法讓胎兒順利通過,應採取剖宮產。 胎頭與骨盆腔不對稱是相對性的,也就是說即使產婦本身的骨盆腔無異常也不狹窄,但因為胎兒的頭太大,無法順利通過產道,也必須實行剖宮產。
胎位不正。初產婦胎位不正時,應以剖宮產為宜。一般而言,初產婦若在足月時已經確認胎位不正,可事先安排剖宮產的時間;但如果是陣痛開始後才發現胎位不正,可能要直接安排緊急手術。不過,若是屬於臀位的胎位不正,並且產婦本身有陰道生產的意願,仍然可以利用各種助產方法嘗試,但臀位陰道分娩還是具有較高的危險性,因此要和主治醫師討論其優缺點才可實行。
多胞胎。如果產婦懷的是雙胞胎,且胎兒胎位都是正常的,可以嘗試自然生產,但若是三胞胎或更多胎的懷孕,建議優先考慮剖宮產。
胎盤因素。胎盤的位置及變化與生產方式也有關係,比如胎盤位置太低,擋住了子宮頸的開口,前置胎盤或是胎盤過早與子宮壁剝離而造成大出血或胎兒窘迫等,都是剖宮產的可能原因。
有胎剖宮生產史者。一般說來,有過胎剖宮產史的女性再次妊娠後子宮破裂風險明顯增加,尤其是古典式剖宮產者。因此,多數婦產科醫師會建議有剖宮產史的孕婦再次分娩時儘量選擇剖宮產分娩。
有過子宮手術史者。除有過剖宮產史外,有些女性曾有過子宮肌瘤剔除術、子宮外傷穿孔等損傷。
母體不適合陰道生產。如果母體本身有重大疾病,比如子癇前症或嚴重的內科疾病(心臟病等),經醫師評估無法進行陰道生產者,也需要選擇剖宮產。
胎兒過大。巨大兒的定義是胎兒體重等於或超過4千克,產前檢查時,如果產科醫師評估胎兒過來,能以自然生產方式娩出的機會很小時,也可以安排剖宮產,以避免發生難產。
孕婦身高低於150cm,或體重小於40kg,或體重大於70kg者屬於高危妊娠,婦產科醫師也會建議剖宮產終止妊娠。
降生
推進手術室,麻醉之後,劇烈的疼痛漸漸遠去,意識處於半清醒狀態,麻醉師不斷地和Maggie說話,她自己也在努力說話,因為不想睡過去,無論如何,至少要清醒地等待著寶寶的降生吧!手術進行得很快,1小時之後,寶寶就被抱到了她的面前。看著那個光溜溜的小人兒眼睛都還沒睜開,小小的手小小的腳,胖乎乎的一小團兒……Maggie終於鬆了一口氣。
即便因為產痛難熬,從中午以後就沒再吃過東西,手術結束被送回病房的路上,還是由於麻醉劑的緣故,頭暈到吐了一場。不過也因為之前已經痛了很久,手術之後的宮縮痛、刀口痛,感覺上反倒不是那麼嚴重的事了。護士囑咐要多翻身,幫助排氣,有利於術後恢復。寶寶也很快被抱了進來,每次他一哭,Maggie就覺得是寶寶在告訴自己要翻身了。雖然老公勸她多睡睡覺,已經熬了那麼久,需要休息、恢復體力,可是她怎麼都捨不得少看兩眼寶寶那睡得迷迷糊糊的小臉,而窗外的天色漸漸地就亮起來了。
剖宮產術後的問題:
剖宮產畢竟是一種創傷性的手術,要打開腹腔、子宮腔,客觀上存在著一定的危險性,比如可能發生術後感染,還有局部粘連、內膜異位等併發症。此外,做了剖宮產後,根據醫學統計,子宮的傷口痊癒需要2年左右的時間。萬一在2年內再次懷孕,孕囊容易附著在切口的瘢痕裡,如果選擇流產,有可能會大出血;如果準備把孩子生下來,也有可能會危及胎兒生命。當然這並不是必然的,只是風險會增大不少。也有媽媽在剖宮產後7個月就又懷上了寶寶,而一切都順利的,只是要注意安排更密集的隨訪、孕檢,確保媽媽和寶寶的安全最重要。
閒聊剖宮產術式:
剖宮產術式根據子宮切口的部位分古典式剖宮產和子宮下段剖宮產。古典式剖宮產的子宮切口選擇在子宮體部。由於子宮體部肌肉比較厚,血竇豐富,出血比較多,所以這種手術目前已經基本不做,僅在極為特殊情況下才做,但事後必須與病人及家屬反覆交代手術方式以及交與病人的醫療文件中必須極為清晰的寫明“古典式剖宮產”。以便於今後在處理其他疾病時參考與警示!子宮下段剖宮產是目前最為常用的手術方式。即在子宮的下段,腹膜反折處切開子宮娩出胎兒。由於到妊娠晚期,子宮下段形成後,局部比較薄,血竇相對少,故出血少,損傷也小。
此外剖宮產術式也可以根據是否進入腹腔,分為腹膜內剖宮產和腹膜外剖宮產。古典式和目前最常用的子宮下段剖宮產都是進腹腔的剖宮產術。對腹腔,尤其是腸管有一定的干擾與影響。腹膜外剖宮產是不進入腹腔,在腹膜外腹膜反折處將膀胱下推,遊離出部分子宮下段,切開子宮下段娩出胎兒。這類手術對腹腔沒有干擾,術後恢復更快,尤其適用於有宮腔感染可能的孕婦。但是該手術方式對醫生的技術要求很高,也有一定的風險和手術指證,故而目前臨床較為少用。是一種“即將逝世的手術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