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眼已經立夏近半月,氣溫卻依然變化不穩定,晝夜溫差較大,偶爾還會有狂風驟雨。大家應注意根據氣溫變化增減衣服,防止因受涼、感冒、抵抗力低下等因素導致的面癱發生。
周圍性面癱 常見病因有著涼、受風、病毒感染等,造成面神經營養血管的痙攣致使神經缺血,又稱急性特發性周圍性面神經麻痺,其它引起面癱的原因還包括 耳帶狀皰疹 病毒感染(Ramsay-Hunt Syndrome)、顳骨骨折、腫瘤、中 耳炎 及手術損傷等。
周圍性面癱 是由於各種原因導致的面神經受損而引起的病症,主要臨床表現為患側面部肌肉癱瘓、眼瞼閉合不全、口角下垂、抬眉受限、額紋變淺或消失、眉毛較健側低、流淚、示齒或笑時口角向健側牽引、吃飯挾食、鼓腮漏氣、喝水漏、吹口哨不能。耳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面癱,部分患者除有面癱的症狀外,可合併有耳鳴、聽力下降、眩暈、走路不穩,耳後皰疹及耳部疼痛等症狀。
發生面癱後應早期做神經電生理學檢查,明確神經損傷的程度和判斷病人恢復的可能。常用的診斷方法有:神經電圖(ENOG)和肌電圖(EMG)等。神經電圖提供神經變性程度的客觀依據,主要提供變性運動纖維的百分數。損傷後6天內大於90%變性務必進行手術。肌電圖可以判斷肌肉失神經和變性情況。失神經肌電位見於完全面癱發生後14~21天,表明神經損害屬於不可逆性,減壓已失去意義。由於外傷而出現失神經電位,均是手術探察指徵。同時通過味覺檢查、淚腺分泌檢查及鐙骨肌反射可大致判斷神經損傷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