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健康是身體的健康的保證,作為重要的消化系統的器官,它吸收營養、汲取水分、形成並排出大便和毒素。便血是腸道常見的疾病,它既是包括痔瘡在內等多種疾病的症狀,也可能是惡性腫瘤的危險信號。如果簡單的認為便血就是痔瘡,淡然處之,輕者可延誤病情,重者會身體造成嚴重損害。
有一位病友,反覆便血近五年,被當作痔瘡誤治了近五年。其間,曾經有醫生勸他做個結腸鏡檢查以明確診斷,均被他拒絕了。他還對醫生說:“十人九痔,現在有幾個人沒得痔瘡的。”後來便血加重了,出現了嚴重的貧血,才到醫院做了結腸鏡檢查,才發現是直腸和乙狀結腸交界處的一顆息肉作祟,經病理取檢證實息肉已經發生了癌變。最後,手術切除了一大段腸管。醫生搖頭嘆息說:“耽誤五年的時間,本來這期間有足夠的時間可以避免息肉癌變發生的。真是是慘痛教訓啊!”為此,有必要了解一下與便血有關常見疾病的基本醫學知識,讓我們能夠提高警惕,早防、早治腸道的疾患,保護腸道和身體的健康,提高生活質量。
痔瘡從外觀看肛門有小肉突起。是直腸末段,黏膜和肛管皮下靜脈和肛管皮下靜脈叢發生曲張而形成柔軟靜脈團,系直腸上、下靜脈叢曲張引起。痔瘡按發生部位不同,分為內痔、外痔、混合痔三種。引發痔瘡的原因是由於重力和臟器的壓迫,靜脈血液因受阻不易迴流,形成血栓淤積。其次是遺傳因素,久站、久坐、久蹲、便秘、過量飲酒和吃辛辣食物,另外,患有疾病,如肝硬化、心臟病、腹內腫瘤、肛門感染等因素都會引起痔瘡。痔瘡是以便血為主要臨床表現的常見病、多發病。解大便時鮮血常與糞便相混,有時伴有痔核脫出,形成水腫,嵌頓時可發生疼痛,嚴重的痔瘡患者可導致貧血。痔瘡在治療上外科手術效果較好,比如痔上粘膜環狀切除吻合術(PPH)。近年來,所應用的硬化劑注射、結紮、激光療法等也有一定療效。痔瘡誘發主要因素與飲食和生活習慣有關,飲食方面應注意:少吃辛辣食物,如辣椒、芥末、胡椒、烈酒、油膩、煎炸、海鮮及生冷食品。應多吃新鮮蔬菜、水果、粗細糧搭配。養成良好生活習慣,要勞逸結合。不易提過重的物品、不易久坐、久蹲。大便應養成定時解的習慣,蹲坐不易時間過長。還須防止便秘,便秘會引起痔瘡急性發作。
肛裂,即肛管部位黏膜反覆感染或機械損傷而形成潰瘍,經久不愈,以大便時出血,量較少和劇烈疼痛,呈週期性為主要表現。肛裂可與痔瘡合併存在。治療上可採用硝酸銀創面燒灼及局部封閉等多種手段。症狀較輕時可口服緩瀉劑、石蠟油,以保持大便通暢,使其自愈。頑固性肛裂可採用手術治療。
直腸、乙狀結腸息肉是指直腸或乙狀結腸黏膜表面向腸腔隆起病變。便後有鮮血或暗紅色血液常染於大便之外,直腸息肉偶伴有息肉脫出。此病易惡變,明確診斷後應及早採取內鏡下高頻電刀或其它的手術方式切除息肉,防止癌變。
直腸癌指齒線至乙狀結腸交界處的惡性腫瘤,發病與局部慢性炎症病變、致癌物質、腺瘤等有密切關係。臨床上表現為解黏液膿血便,晚期直腸癌的大便有惡臭。同時還有裡急後重,大便變形等排便不適症狀及消瘦、營養不良、體重減輕等全身不適症狀。此病可通過肛診檢查、直腸鏡、結腸境和病理檢查明確診斷。發現為直腸癌應及早手術根治,並配合化療、免疫、中藥等鞏固治療方法。
除以上疾病外,還有許多如炎症、腫瘤、血管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全身性疾病、機械性原因等都可導致便血。所以當發現便血時應及早就醫,進行診斷治療,保護身體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