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藥使用中,中藥副作用產生的原因主要有:1.劑量過大。每味藥都有其一般用量.這是長期臨床實踐積累的經驗。藥量不足,達不到治療效果;劑量過大,則易發生不良反應。2. 服用太久。“藥有偏性”,“所謂毒藥,是渭氣味之有偏也”.所以每昧中藥都一樣,長期服用就會造成不良後果。3.炮製不當,絕大多數中藥要經過炮製後方可人藥,中藥炮製的目的是降低藥物的毒性和副作用,並減緩其藥性,所以炮製不當很容易產生毒副反應。4.配伍失誤。許多中藥是不能混用的,否則會產生毒性或嚴重的不良反應。針對中藥的毒副作用,古代醫家在實踐中總結了“十八反、十九畏”的配伍禁忌,在保證有效的情況下,儘可能減少藥味數。另外,一些中藥服用時也有飲食上的禁忌,這些都是避免中藥配伍失誤所需要注意的。5.製劑不妥。6.外用失控。7.誤食誤用。8.病人個體差異。
雖然中藥的不當使用可能會導致副作用的產生,但這些副作用也並非無法消除,醫生和患者應該共同努力,互相配合,消除中藥的副作用,讓中藥能繼續服務患者。我認為,消除中藥副作用可以在以下方面入手:1. 嚴格掌握用藥指徵。對於部分有毒、甚至毒性很強的中藥,醫生要高度重視,嚴格遵循傳統醫學對疾病的診療程序,認真辨證,遣方選藥。2.規範處方劑量控制劑量、療程,糾正中藥是天然藥、無毒、副作用的觀念。慢性病患苦需長期服藥時。當了解藥效成分的半衰期及其體內過程。對有蓄積可能的藥物,應採用少量、間斷服用的方法,減少蓄積中毒的可能。藥物劑量越大,中毒機會愈大,症狀愈重.不能一味地提高劑量來追求顯效,而忽視了安全有效劑量的問題。3.遵醫囑用藥。病人要遵醫囑用藥,不可隨意改變藥物劑量和服法,特別是毒性較大的中藥,不要輕信遊醫藥販的所謂祖傳秘方。4. 加強對中藥不良反應的臨床和實驗研究。目前中藥不良反應的臨床和實驗研究還很薄弱,不少中藥的不良反應,尤其是其作用機制、藥物成分及藥物動力學均不明瞭,這十分不利於中藥不良反應的防治。5. 對症處理。由於中藥的種類多,劑量、中毒方式、個體差異、處理速度等,對預後均有影響,且藥物所含成分不同,對不同系統、不同組織、不同器官的親和力不同,其分佈也有差異,出現的症狀也有所偏重,所以應及時地對症治療,減少併發症和後遺症的產生。6. 加強中醫理論教育。醫生運用中醫治療疾病時,應有中醫藥理論的指導,不依照中醫藥理論用中藥,而用西醫的方式用中藥會帶來很多藥物的毒副作用,如之前歐洲甘草事件和日本的小柴胡湯事件即是如此。這一點,在國外尤其突出,其帶來的中藥毒副作用嚴重損害了我國中醫藥在國際上的聲譽,因此應採取多種方式在國際上普及中醫藥理論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