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上長個痣看似是件很平常的事,有些痣還有“美人痣”、“財運痣”等美稱,即便未必因此增色添財,但大多數人都會認為無傷大雅。然而有些看似較為平常的“痣”卻需要提高警惕,注意其變化,以免因為這些可能長期潛伏在皮膚下的“定時炸彈”貽誤健康。
近期我科接診了兩位50幾歲的患者,一位老教師是因為鼻子上“黑痣”長了2年,起初是從小丘疹樣變成稍硬結節樣,但最近幾個月逐漸長大至黃豆大小,不放心前來就診。另一位女士則是因為鼻翼旁約1釐米大小的“黑痣”近半年總有潰破及擦臉時出血來就診。經過醫生診治後安排手術切除、傷口整復及病理檢查,分別為基底細胞癌和鱗狀細胞癌。
許多人覺得皮膚上面有個痣或者突然長個痣是正常的事,特別是時間比較長的“痣”更會覺得安全,即便有緩慢長大也不太注意,但其實普通的色素痣與一些潛在的面部或者頸部皮膚腫瘤還是有一定區別,適當提高警惕便可獲得及時的診斷和防治。
一般的色素痣(通常意義上的痣)表面往往較光滑,與皮面相平或者高出皮面,可有毛髮生長,生長緩慢。基底細胞癌是最為常見的皮膚惡性腫瘤,常表現為皮膚表面灰白色、淺褐色或蠟樣小結節或色素沉著斑塊,可緩慢增大或伴有潰瘍,70%~90%發生於頭面部(鼻及鼻周最常見),易引起容貌損害,且起病緩慢,常不易早期發現而延誤診治。在日光暴曬後數週或數月,中心可破潰形成潰瘍,基底呈顆粒狀,表面覆有漿液性分泌物,邊緣捲起如珍珠母狀,質硬且伴有毛細血管擴張。
而鱗狀細胞癌初起則為疣狀角化斑片或淡紅色、淡黃色結節,結節中央頂端有角化的釘刺,容易潰破形成潰瘍,觸之較易出血,並可向深部發展侵及肌肉和骨骼,基底堅硬,表面呈乳頭狀、菜花樣或潛行性外觀,可附有壞死組織,排出腥臭液體,其發展迅速,破壞性大,容易轉移,特別容易侵犯鄰近淋巴結,患者偶爾有難以忍受的疼痛。
但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有些可能是普通黑痣(或者一些良性的皮膚病變)受日光照射、頻繁摩擦、腐蝕劑點塗、激光、冷凍等激惹後,容易增大變硬,形狀改變,顏色加深,或出現破潰、滲出、痂皮、邊緣粗糙有裂痕、表面凹凸不平時,均有惡變可能。
如果發現有上述情況,就需要積極去醫院進行及時診治,如果活檢確診或者高度懷疑為基底細胞癌或者鱗狀細胞癌,目前以手術切除為最主要的治療手段,但由於疾病往往發生於鼻面部,必須考慮臨床治癒和麵部美容兩大方面,一般可在徹底切除腫塊的基礎上予以一期修復面部缺損獲得滿意療效。特別是基底細胞癌,手術切除後複發率極低。
在預防工作方面,應儘量避免日光暴曬,崇尚日光浴或深膚色應適度,對於有化學毒性物質(尤其砷劑)或者電磁輻射的生活工作環境應增強防護措施,而對於已存在的皮膚黑痣或者皮膚損傷等不應經常摩擦或作其他不必要的點、刮、燒灼等刺激。對於鼻面部有增大趨勢的“黑痣”或其他可疑的結節斑塊狀病變,可及早去正規醫院進行診治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