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發病就該吃藥
帕金森病病人不是吃幾個療程藥後症狀緩解就可停服,而是如果一旦吃上,需要終身吃藥。需要提醒的是,藥物治療最有效的時間一般只有4—6年,隨著吃藥時間延長,療效越來越低,劑量越來越大。長期吃藥後會出現肢體、頭部不自主舞蹈樣動作和藥效作用來去無蹤的副作用。因此,過早或過晚服用藥物都是錯誤的,而應適當推遲吃藥時期。如果症狀輕微,對工作和生活沒有影響,可以暫時不吃藥;但如果症狀明顯,就應該及時吃藥,以控制症狀。
二、藥物首選多巴胺製劑
有的病人一開始吃藥就選擇效果最明顯的多巴胺製劑。但殊不知,該類藥物效果明顯,但可能讓副作用提早出現。因此,對年齡較輕的早期病人,應選擇多巴胺受體激動劑,該類藥物效果雖然欠佳,副作用明顯,但可推遲藥物副作用的出現;對年齡較大的早期病人,可一開始就應用多巴胺類藥物。隨著病情發展,需要的藥物劑量會越來越大,因此吃藥需要做到“細水長流,不求全效”,即劑量儘可能小,長期規律地服用,能達到80%左右效果即可。
三、吃藥無效 才選擇外科治療
到中晚期,藥物副作用較大,或吃藥效果不理想,即使藥量加大,藥物療效也不滿意,症狀影響到工作和生活,應考慮用外科治療。在早期,症狀較輕,吃藥效果又好,不需要手術;在很晚期,藥物治療已經無明顯效果,這時即使手術,效果也不理想,並且手術併發症也大大增加,也就是錯過了手術時期。因此,外科治療通常在發病後5年進行,對以震顫為主要症狀的病人因為震顫對外科治療反應比較好,在發病3年後也可以進行手術。
四、毀損術應做雙側
帕金森病最早的外科治療方法是毀損術,即通過射頻熱凝腦內異常興奮神經核團,來消除帕金森病症狀。平時我們聽說的“細胞刀”就是這種方法。毀損術治療較經濟,如果做一邊,可控制對側肢體症狀。但它是一種破壞性手術,約4%—10%病人術後出現腦出血、靶點偏差等併發症。毀損術一般只能做一側,如果做雙側,併發症高達30%。因此毀損術國外已經很少有人做,國內做的人數也在大大減少,但單側毀損術還是比較適合由於經濟原因不能進行腦起搏器治療的單側症狀帕金森病病人。
五、腦起搏器裝不得
腦起搏器是近40年來帕金森病治療上的最大進展,是目前世界上最有效的外科治療方法,2014年9月法國的Benabid和美國的DeLon就因為腦起搏器治療帕金森病的成就獲得具有諾貝爾獎風向標的拉斯克臨床醫學獎。腦起搏器手術是在腦內神經核團植入電極,把脈衝發生器埋藏在胸部皮下,脈衝發生器發出電刺激,通過皮下導線,傳到腦內電極,抑制不正常的神經放電,使其消除症狀。目前全球有12萬的帕金森病病人接受了腦起搏器治療,美國帕金森病腦起搏器治療率達8%,而僅為0.3%。我們自2000年開始進行腦起搏器手術,目前已經成功治療700餘例帕金森病病人。
六、定期更換電池需開顱
腦起搏器治療不破壞腦組織,是一種可逆性的神經調控治療,且不影響今後新的方法治療,最能體現現代的微創手術理念,但是費用較高,起搏器電池耗完後(不可充電電池一般在5年左右,可充電可用9年)需要更換脈衝發生器。在更換脈衝發生器時,不需要對腦部進行任何手術,只要把胸口皮下組織電池取出更換即可,不需要更換顱內電極和皮下導線。
七、動了手術就無需吃藥
吃藥與外科手術治療兩者互不對立。吃藥不是為了不手術,手術也並不為了不吃藥。因為帕金森患者在中晚期,即使加大藥物劑量,療效持續時間也很短,病人大部分時間處於無藥性作用狀態。而起搏器治療主要目的是改善病人的無藥性作用時的症狀,大大提高生活質量,減少吃藥劑量,減輕藥物副作用。因此,對中晚期病人而言最佳的治療手段應是“一手拿著多巴胺藥物,一手拿著腦起搏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