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於 2023-03-06 04:11

  誤區一:不用做康復治療,打針吃藥就能治好偏癱

  治療中風偏癱、不會說話、不能吃飯最好的辦法就是打針吃藥,大部分中國老百姓基本上都是這樣認為的,以為是理所當然的,有病了就要打針吃藥才能治好,甚至包括大醫院神經內科、急診科、神經外科等的醫生、護士都是這樣的認為的。其實,對腦梗塞來說,如果腦血管堵塞造成大腦細胞如果持續缺血超過6個小時,就會發生不可逆性的壞死,現在還沒有任何藥物能夠救活這些腦細胞的,也就是打針吃藥都是沒有任何效果的,當然急性期的一些藥物,如脫水藥、抗血小板聚集的藥物、調血脂的藥物,對防止患者再次發病、穩定病情是有效的,也是必須的,在得病6小時內還可以行溶栓治療,這是目前最好的辦法;而腦出血根本就沒有藥物可以治的。

  誤區二: 康復治療要等到後遺症期才開始

  好多對中風患者及家屬都錯誤的認為:康復治療要到後遺症期才能開始進行,要等得病後一個月,甚至三個月後才能進行康復治療。其實正規的康復訓練開始得越早,康復效果越好,但是好多人都因為這種觀點錯過了最好的康復時機(發病三個月內)。事實上不論腦出血還是腦梗塞病人,只要病情平穩後,康復訓練即可開始。一般來講,腦梗塞患者只要神志清楚,生命體徵平穩,病情不再發展,48 小時後即可進行,康復量由小到大,循序漸進。大多數腦出血康復可在病後7~14 天開始進行。

  誤區三: 康復治療很簡單,就是活動胳膊、拉拉腿

  這是最嚴重錯誤的觀點。康復訓練必須在經過康復醫師、康復治療師以及康復護士等專業人員指導下,根據每個患者的具體情況分具體分析、然後制定有針對性的治療方案,由治療師按步驟進行訓練,具體的可以精確到每一塊肌肉,每一動作的訓練,都不是隨意的,不然的話,肯定會出問題的,比如好多患者都出現肩關節半脫位、肩關節疼痛、肩手綜合徵等問題,這就是沒有按照康復醫師以及治療師的要求做所致的,而且後果非常嚴重,因為一旦出現肩手綜合徵,基本說病人這個胳膊、這個手就殘廢了。所以康復治療不要自作主張、自以為是的進行,要按照醫生、治療師、護士的指導來做。

  誤區四:用力過度造成關節損傷

  當人體的感覺功能和肌肉張力正常時,肢體的運動會受到本能的自我保護。例如,一位老年人由於韌帶和關節囊的老化,平時手臂向前抬起時肩關節的活動範圍只能達到150度。如果手臂受到外力繼續向上抬舉,就會感到肩部疼痛,同時肌肉也會出現反射性收縮,以對抗不適當的運動。這就是自我保護。如果保護機制不存在了,肩關節任由外力拉到平時不能達到的活動範圍,關節周圍的肌肉、肌腱等組織就會受傷,腦卒中偏癱患者在患病早期就處於這樣的狀態。

  誤區五:反覆練習痙攣加重

  很多患者知道康復訓練的重要性,也很用功刻苦鍛鍊,但要講究方法,方法不對,只會徒勞無功,甚至有害。大部分偏癱患者癱瘓側的肢體會出現肌肉痙攣,適當的康復訓練可以使這種痙攣得到緩解,從而使肢體運動趨於協調。但是,如果使用了錯誤的訓練方法,例如用癱瘓側的手反覆練習用力抓握,則會使患側上肢負責關節屈曲的肌肉痙攣加重,手指張開困難,反而對手功能的恢復形成更嚴重的阻礙。偏癱不僅僅是肌肉無力的問題,肌肉收縮的不協調也是導致運動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因此,不能誤以為康復訓練就是力量訓練。

  誤區六:下地走路越早,恢復就越快、越好

  正常人步行是雙下肢各關節按照一定的規律十分協調地順序伸展、屈曲,交替完成支撐身體和邁步的動作。偏癱患者如未經合理的訓練而急於開始步行練習,則會出現典型的偏癱步態。正常人在需要向前邁進時能協調地將髖、膝、踝關節屈曲至適當角度,從而使該側下肢長度“縮短”,輕鬆地把腳抬離地面。而偏癱患者各關節均呈僵直狀態,足尖下垂,使得患肢“加長”,抬離地面困難,只能藉助向對側傾斜軀幹同時骨盆上提的力量很費力地將下肢向上拉起。而這種拉起的幅度十分有限,仍不能使該下肢順利地向前邁出,還需向外側劃弧線後再落回身體前方。這就是人們常見的偏癱患者所特有的“劃圈”步態,是典型的誤用綜合徵表現。其根本原因就是不當訓練加重了負責下肢各關節伸展的肌肉痙攣,使得關節屈曲動作很難完成。如能在偏癱早期開始正規的康復訓練,在患側肢體運動協調的基礎上再進行步行訓練,則能形成較為接近正常的步行姿態,提高步行效率。

腦中風後康復有哪些誤區?相關文章
腦卒中後期康復誤區:誤區1、期望有靈丹妙藥。有不少腦卒中病人幻想有一種靈丹妙藥,一吃就好,可是很遺憾,現在醫學技術還沒有這種藥。任何想憑藉“靈丹妙藥”而康復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其實發生腦卒中後,一項重要的工作是加強康復鍛鍊,進行包括肢體運動功能,言語、吞嚥功能和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訓練。也只有憑藉努力訓練和堅強的毅力,腦中風患者才有可能康復,才有可能實現生活自理,早日迴歸家庭和社會。誤
發布於 2022-12-18 05:25
0評論
1、按摩與被動鍛鍊。對早期臥床不起的病人,由家人對其癱瘓肢體進行按摩,預防肌肉萎縮,對大小關節作屈伸膝、屈伸肘,彎伸手指等被動運動,避免關節僵硬。稍能活動的病人可在他人攙扶下坐在凳椅上做提腿、伸膝和扶物站立等活動,以防止心血管機能減退。 2、循序漸進進行站立和步行訓練。訓練內容包括坐位耐力持久、起立、站立平衡、步行、慢跑、日常生活作業,逐步加大強度,為重新恢復生活打下堅實基礎。康復組進行6-7周
發布於 2022-10-07 03:43
0評論
1、運動訓練:應按照發育的順序和不同姿勢反射水平進行 從翻身→坐→坐位平衡→雙膝立位平衡→單膝立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步行 ①坐位平衡訓練 應儘早進行坐起訓練,從仰臥位到床邊坐,從患者能無支撐坐在椅子上達到一級坐位平衡,到讓患肢能做軀幹各方向不同擺輻的擺動活動的“自動態”的二級平衡,最後完成能抵抗他人外力的“他動態”的三級平衡。 ②站立的平衡訓練 先站起立床,然後逐步進入扶持站立,平行槓間站
發布於 2023-09-13 20:41
0評論
1、三偏。腦中風多遺有偏癱、偏身感覺障礙、偏盲等功能障礙。由於中風導致肢體功能活動降低,部分關節肌肉處於廢用狀態,故大多數患者懶於活動。此時,家屬要督促和協助患者進行功能鍛鍊,以防肢體發生攣縮畸形,多采用仰臥位和側臥位從簡單的屈伸開始。要活動充分,合理適度,避免損傷肌肉和關節,並配合藥物治療,按摩患側肢體,按摩能調節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抑制過程,促進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環,從而防止或減輕肌肉骨骼的廢用
發布於 2024-06-22 08:41
0評論
1、中樞性癱瘓中樞性癱瘓,又稱上運動神經元性癱瘓,或稱痙攣性癱瘓、硬癱。是由於大腦皮層運動區錐體細胞及其發出的神經纖維——錐體束受損而產生。由於上運動神經元受損,失去了對下運動神經元的抑制調控作用,使脊髓的反射功能“釋放”,產生隨意運動減弱或消失,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出現病理反射,呈痙攣性癱瘓。 2、麻木患側肢體,尤其是肢體的末端、如手指或腳趾、或偏癱側的面頰部皮膚有蟻爬感覺
發布於 2023-01-07 14:37
0評論
1、高血壓病和脈粥樣硬化 有資料表明,腦出血患者有93%有高血壓病史,腦血栓形成患者也有86%有高血壓病史,70%的腦血管病患者有動脈粥樣硬化病史。動脈粥樣硬化是是引起此病的因素。由於病人的血脂的調節發生障礙,長期會使硬化斑塊在血管壁上愈積愈多,血流緩慢,最終逐漸生成血栓,導致了腦血栓形成。高血壓和動脈硬化同時發生,是中風最常見的病因 2、腦血管疾病 腦血管的先天性異常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出血
發布於 2023-02-17 18:10
0評論
腦中風的前兆有很多種,我們歸納了以下幾點:舌痛老年人無明顯原因的舌痛,多是微血管的炎症反應,也表明可能與血粘度升高有關。因此老年人若出現舌痛、麻木、活動不便,不僅應注意局部,更應進行全身檢查,預防中風。鼻出血。中老年人鼻出血是高血壓病人即將發生中風的警報。經醫學觀察,排除外傷、炎症因素,高血壓病人在反覆鼻出血後1-6個月,約為50%的病人發生腦溢血。鼻出血不少是由血壓不穩定引起的,不加預防則會增
發布於 2023-02-28 10:05
0評論
1、肩手綜合症 其發生率在20%左右,最早在發病後3天,遲至6個月後發生。74.1%在病後3個月內發生,一旦發生肩手綜合症,應及時治療。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目的是減輕浮腫及疼痛。 2、肩關節半脫位 其發生率在60-70%多數在病後3周內。特別在上肢鬆弛狀態下發生。因為穩定肩關節的周圍肌肉,如崗上肌,崗下肌,三角肌,胸大肌,胸小肌的鬆弛,使固定肩關節的穩定機構強度降低,加上患側上肢的重力牽引使其向下
發布於 2023-12-19 13:53
0評論
儘管現在的醫療技術發展很快,但是腦中風的治療難度依然非常的大,因此會有一些患者由於接受一段時間的正規治療後失去了耐心,進而廣求偏方。的確一個合理的並適合自己的偏方確實可以對腦中風的治療起到輔助作用,因此下面我們就來介紹幾種腦中風治療中常見的偏方。 栗子桂圓粥。這個食療偏方既能夠保健又能夠有效的幫助患者緩解腦中風的症狀,對防止腦中風出現後遺症特別有益。其食材主要包括栗子12個(去殼用肉),桂圓肉1
發布於 2024-12-28 06:44
0評論
據統計,腦血管意外(卒中)的世界平均發病率約為200/10萬人口?年,而北京市達370/10萬人口?年;70%的生存者有程度不同的殘疾存在;國家每年花費在腦卒中患者的支出大約在100億元以上。患者或存在運動感覺障礙,或意識、語言、吞嚥、認知,以及精神心理障礙,極大地影響了患者的活動能力和社會參與能力,不但降低了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也給社會和政府形成很大的壓力。康復對腦卒中的整體治療效果和重要
發布於 2022-09-24 23:43
0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