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前囟穿刺 於前囟距中線2cm處垂直刺入測定是否有硬膜下積液及慢性硬膜下血腫,如果陰性,則緩慢刺向腦室,每進入1~2cm即觀察有無腦脊液流出。一旦發現有腦脊液流出,立即測定壓力及腦皮質厚度。
2.腦室、腰穿雙重穿刺試驗 同時作前囟及腰穿測定,將床頭抬高30°及放低30°。分別記錄兩側的壓力。若為交通性腦積水,兩側壓力可迅速達到同一水平;如為完全梗阻性腦積水,可見兩側壓力高低不同;部分梗阻者,兩側壓力變化緩慢。
3.腦脊液酚紅試驗 可鑑別腦積水是梗阻性還是交通性。作腦室腰穿雙重穿刺試驗測壓力完成後,向腦室內注入中性酚紅1ml。正常情況下,酚紅在12min內出現在腰穿放出的腦脊液內。將腰穿放出的腦脊液滴在浸有鹼性液體的紗布上,有酚紅出現時顏色變紅。如30min以上不出現,則提示為梗阻性腦積水。收集註入酚紅後的2h、12h內的尿液,測定尿中酚紅排出量,診斷梗阻的情況。
另一檢查方法為向腦室內注入1ml靛胭脂,正常情況下,4~5min即自腰穿針中滴出,如不能滴出即表示為完全性梗阻,10~15min滴出者為部分性梗阻。
1.頭圍測量 腦積水小兒頭圍可有不同程度的增大。通過定期測量頭圍可發現是否異常。頭圍測量一般測量周徑,前後徑(直徑)及耳間徑(橫徑)。正常新生兒頭周圍徑33~35cm,6個月為44cm,1歲為46cm,2歲為48cm,6歲為50cm。當頭圍明顯超出其正常範圍或頭圍生長速度過快時應高度懷疑腦積水的可能。
2.顱骨平片 可見頭顱增大、顱骨變薄、顱縫分離、前後囟門擴大或延遲閉合等。
3.顱腦CT 顱腦CT能準確地觀察有無腦積水、腦積水的程度、梗阻部位、腦室周圍水腫等,且可反覆進行動態觀察腦積水的進展情況。為判斷療效及預後提供必要的客觀指標。顱腦CT判斷有無腦積水以及腦積水的程度目前尚無統一的可靠指標。1979年Vassilouthis提出採用腦室-顱比率為側腦室前角後部(尾狀核頭部之間)的寬度與同一水平顱骨內板之間的距離之比,若腦室-顱比率小於0.15為正常,若腦室-顱比率在0.15~0.23為輕度腦積水,若腦室-顱比率大於0.23為重度腦積水。
顱腦CT能夠明確許多後天性梗阻病因:
(1)腦室內梗阻性腦積水:一側室間孔阻塞(室間孔閉鎖)而引起單側腦積水或不對稱性腦積水時,則導致該側腦室擴張。當雙側室間孔或三腦室孔阻塞而引起對稱性腦積水時,則雙側腦室擴張。
若導水管阻塞(導水管狹窄)可引起側腦室和第三腦室擴張,而第四腦室的大小和位置一般正常。
第四腦室出口處梗阻(側孔和正中孔閉鎖)則引起全腦室系統特別是第四腦室擴張,如第四腦室囊性變。
(2)腦室外梗阻性腦積水:腦室外梗阻常引起腦室系統和梗阻部位近端的蛛網膜下腔擴張。腦池造影和腦室造影有助於判斷梗阻部位。
(3)“縮窄性腦積水”:Chiari Ⅱ型畸形合併脊髓脊膜膨出時,菱腦向下移位可在顱-椎骨結合處和後顱窩形成狹窄而成為解剖學上的梗阻,其結果造成環繞菱腦的腦脊液循環障礙而發生腦積水。在這種情況下,四腦室向下移位,因之在正常位置上難以辨認,通常在頸椎管內被發現。
4.MRI 腦積水的MRI表現為腦室系統擴大,其標準與CT相同。在MRI上可根據以下表現來判斷有無腦積水:①腦室擴大程度與蛛網膜下腔的大小不成比例;②腦室額或顳角膨出或呈圓形;③第三腦室呈氣球狀,壓迫丘腦並使下丘腦下移;④胼胝體升高與上延;⑤腦脊液透入室管膜的重吸收徵。
5.B超檢查 能精確測量兩個額角及整個側室的大小,出生前胎兒的宮內超聲檢查腦積水仍是一種有效的早期診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