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歲的妞妞入園兩個多月了,老師經常向媽媽“告狀”,說妞妞在幼兒園裡喜歡推小朋友,打人,咬人,可是妞妞媽媽想不明白,為甚麼在家裡從不打人的妞妞在幼兒園卻變成了一個“小霸王呢”?
其實,孩子在家裡沒有攻擊性行為,而在幼兒卻出現這種情況是有原因的。在家裡,孩子的需要一般都能得到滿足,沒有人會和他發生衝突,因為成人總會讓著他。而在幼兒園,小夥伴多了,矛盾衝突也多了。兩個人都去坐同一張椅子,或者幾個人同時去一個水籠頭洗手……這些都是發生矛盾的導火線。這個時候,孩子就會本能的伸出手,捍衛自己的利益。那麼,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1、多給孩子提供和小夥伴相處的機會
孩子和小夥伴在一起,不僅能體驗玩耍時的樂趣,更能學到許多東西。而這些都是成人不能取代的。有的時候,家長會擔心孩子和小夥伴在一起受欺負,或者怕麻煩而不讓孩子和小夥伴相處,這樣做是不恰當的,在無意中剝奪了孩子成長的權力。當孩子和小夥伴在一起的時候,家長也不需要太多的干預,讓孩子自己去發現問題,然後尋找答案。
2、父母以身作則,樹立良好的榜樣
俗話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言行舉止直接影響著孩子的一舉一動。作為父母,在教養孩子的時候,儘量不要暴粗口話。孩子犯了錯誤,也要儘量剋制自己的情緒,採取說理講道理的方式解決。千萬不要在自己高興的時候,對孩子過分溺愛;在自己不高興的時候,又對孩子拳打腳踢,儘量為孩子樹立良好的榜樣,這樣可以預防孩子攻擊性行為的發生。
3、制止孩子與成人玩耍、嬉戲時的攻擊性行為
有的時候,孩子在與成人玩耍、嬉戲時會有意、無意地出現攻擊性行為。如為了得到某些玩具或食物,在被成人拒絕時發出攻擊。或者出現純粹是嬉戲的攻擊性行為,如開心地用小腳踢成人,用小手捶打等。而成人往往對這些行為並不在意,甚至會表現得非常高興,因為在他們看來,這並不是甚麼“攻擊性行為”。這樣,成人在無意中強化了孩子的攻擊性行為,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就自然地伸出了手。
4、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
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往往是遇到了問題,如果我們能教給他們解決問題的方法,就可以避免這種行為的發生。首先家長站在孩子的角度,幫助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彆著急,媽媽會幫助你的”。這樣孩子就不會把氣撒在小朋友的身上了。有時候孩子打人也是出於一種自衛,出自本能。當孩子心情不好或者各項技能失敗的時候,就會選擇自己的方式發洩不滿的情緒。這時家長需要提供溫柔,積極地安慰,以防止孩子情緒變得暴躁,幫助孩子樹立信心。當孩子搶玩具時,這只是出自本能的自衛或者生理的特徵,一旦從這種行為重獲的利益,得到了玩具,就會把攻擊別人得到玩具聯繫在一起。這時,家長應該告訴孩子這樣是不對的,把正確做法告訴孩子,如教他與別人商量一起輪流玩玩具;被小夥伴拒絕時找老師幫助等等。
5、讓孩子遠離攻擊性強的或暴力性強的動畫片或者書籍
對於攻擊性強的孩子,家長除了給孩子講道理外,還要儘量讓孩子遠離攻擊性強的動畫片或書籍。因為孩子的模仿能力極強,攻擊性或暴力性的場面很容易成為孩子模仿的對象。因此,父母在孩子平時的生活中,要作好孩子的把關人。不讓孩子或少讓孩子看攻擊性強的動畫片,不給孩子買帶有暴力性行為的書籍,哪怕是正義的攻擊和暴力,也要讓孩子少接觸,因為孩子年齡小,是非觀念不明顯。
6、教育孩子學會謙讓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生活中,父母總是寧願自己少吃點、少穿點也要儘量地滿足孩子。殊不知,這樣的做法讓孩子漠視了謙讓。他們認為無論甚麼事情都要把自己擺在第一,從不會為別人考慮。因此,父母應該讓孩子學會與別人分享、懂得謙讓。
7、關注孩子恰當言行的表達並作出回應
有的時候父母忽視了孩子的非攻擊性信號,直到孩子出現攻擊性行為孩子的要求才被注意並得到滿足,這樣無形中又強化了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因此要關注孩子欠當言行的表達並作出積極回應。
8、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
對於有攻擊性行為的孩子,家長除了給他講清道理外,還要注意培養孩子的自控能力。比如當孩子與別的小朋友玩得很融洽時,要及時地肯定孩子、表揚孩子,適當的時候,甚至可以給孩子一定的獎勵。以正強化孩子良好的行為,久而久之,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就會有所改善。
對待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家長要注意:
不要訓斥打人的寶寶,因為寶寶並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時錯誤的,突如其來的訓斥只會讓孩子感覺到莫名其妙;不要因為孩子打人而打孩子,孩子不會理解家長的用意,只會覺得受到傷害,這樣會讓孩子不再信任家長。父母一定不要鼓勵孩子去報復小朋友,如果“受害人”反過來報復的話,最終的結果只會是受害者越來越多。
當家長注意做好以上幾點,孩子的攻擊性行為會明顯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