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膿灸,也稱作為疤痕灸,屬於中醫針灸直接灸的一種。在大約5千年前已得到發明,《金匱》和《甲乙經》等已有“灸瘡”的記載,明?楊繼洲《針灸大成》記載道:“要得膿出多,而疾除。”均明確提出灸後必須化膿,不出膿的還要採取一些措施以利於化膿,膿出得多,病才能得以消除的論斷。由此可見,古人已經認識到,利用化膿的過程,可以激發人體免疫反應。現代研究也證實了某些細菌及其衍生物具有激活機體免疫功能,而達到非特異性免疫治病的目的。
目前關於免疫療法的起源時間,國際公認的是宋代的“人痘接種”。而化膿灸療法,單從古人有意識地在治療上予以化膿來算作免疫療法的肇始來看,要比之早了至少700年。
化膿灸法的特點是既能抑制功能亢進,也能使衰退的機能興奮而趨向生理的平衡狀態,因此灸法對人體是一種良性刺激,對增強體質大有裨益,不論病體、健體都可以使用,對發育不良的兒童也有一定的促進發育的作用,所以灸法的使用範圍是很廣泛的。灸法能夠活躍臟腑功能,旺盛新陳代謝,產生抗體及免疫力,所以長期施行保健灸法,能使人身心舒暢,精力充沛,卻病延年。施灸對於血壓、呼吸、脈搏、心率、神經、血管均有調整作用;能使降低的白細胞、血紅蛋白、紅細胞、血小板等明顯增高,膽固醇降低,血沉減慢,凝血時間縮短,對血糖、血鈣以及內分泌系統的功能也有顯著的調節作用,還有雙向調節免疫的作用。化膿灸還能刺激和激活某些細胞釋放出腫瘤壞死因子(TNF)以及白細胞介素等類似的免疫物質,從而調節機體免疫功能。
這裡主要介紹的是嚴氏化膿灸,嚴氏祖傳灸法,不但艾柱密實,灸後灸瘡較深,而且用特製膏藥貼敷於灸瘡,以促發灸瘡大量化膿,一般歷時1月半才慢慢癒合,嚴氏灸法更強調化膿過程,故上世紀50年代由嚴氏眾傳人討論,定名為嚴氏化膿灸。
嚴氏化膿灸對沉痾頑疾有奇效,諸如:各種腫瘤術後康復、長期不易控制的哮喘、慢性支氣管炎、難治性肺結核、慢性胃腸病、慢性乙型肝炎、慢性膽囊炎、反覆尿路感染、慢性前列腺炎、慢性腎小球腎炎、類風溼性關節炎、強直性脊柱炎、反覆發作的口腔潰瘍、慢性疲勞綜合症、早衰、青少年發育不良、產後體質虛弱、不孕不育、虛勞等疾患,均有很好的療效。
其主要操作技巧是:安置體位,審定穴道,用印泥打個記號,塗抹少許蒜汁,取極細之陳艾絨,用模具製成艾柱,做成底部直徑8mm大小圓錐型之密實艾炷,將它直立粘放於穴位之上,再用線香從頂尖輕輕接觸點燃,使之均勻向下燃燒直至燃盡。同時醫師可用雙手拇、食、中三指指腹按摩或拍擊穴道周圍,頻率快,力量適中,以減輕疼痛,舒暢氣血。經灸7-9壯,局部皮膚變黑、變硬為8-10mm圓形焦痂,四周一圈淡黃色小水泡,然後以特製嚴氏化膿灸膏敷貼之。
施灸後保養:心情開朗,樂觀愉快,精心調養,戒色慾,勿過勞,晚上10點前必須入睡等。室內空調溫度不低於27°C。嚴氏化膿灸灸後飲食調養與別家不同,養灸期間要充分休息,最好在灸後1-2周階段停工在家休息。不做重體力活(手提物不超過2斤)和長時間的腦力勞動。多吃“發物”,以促發化膿,3日-10日後逐漸膿液增多,15-20日,黑痂脫落,飲食改為清淡,以利瘡面收口。個別體質差而不易化膿者,尚需服中藥湯劑,一般予四物湯增益,加強化膿,以增強療效。
化膿灸對腫瘤治療有一定的療效,早在《內經》之中,就有灸法治療症瘕積聚的記載。《外科證治全書》中也有用艾灸治“繭唇”(唇癌)、用黃蠟灸治“翻花瘡”(皮膚癌)的記載。而當今醫學界對腫瘤的熱療研究方興未艾,是當前醫學領域的熱門,可以說,古老的灸法正是熱療的起源。嚴氏化膿灸能提升肌體的正氣,具有扶正祛邪,破Y散結的作用。
癌症的病因雖然還不是全部明瞭,但是,癌症的發生與環境汙染、化學汙染(化學毒素)、電離輻射、自由基毒素、微生物(細菌、真菌、病毒等)及其代謝毒素、遺傳特性、內分泌失衡、免疫功能紊亂等等這些因素有密切的關係,在致癌因素的作用下,身體正常細胞發生癌變,常表現為局部組織的細胞異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腫塊。
癌症病人因癌魔的肆虐,體內邪氣佔據了上風,正氣被壓抑,導致身體日益衰弱。特別是手術、化療更是使體內元氣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損傷。而嚴氏化膿灸通過疼痛刺激,特選穴位灸治,以及長時間局部可控的人造瘡口化膿,激活患者的機體免疫系統,具有溫經散寒、扶正祛邪、疏通經絡、調和營衛、破Y散結、增強肌體抗病能力、振興肌體代謝功能的作用,可以明顯改善病人的虛勞症狀,特別是神疲乏力、五心煩熱、肢體倦怠和腰膝痠軟等。
因為灸法治病的原理,是通過激發或誘導肌體內源性調節系統的功能,使失調、紊亂的生理生化過程恢復正常,這在本質上就是對肌體進行生理調節,所以也決定了艾灸作用具有一定的侷限性。灸法的調節能力是有限度的,只能在生理調節範圍內發揮作用,必須依賴於肌體有關組織結構的完整與潛在的機能儲備。如果病人機能極度衰竭,或組織結構發生不可逆的損害,或營養物質缺乏,那麼灸法就難以奏效。所以,晚期癌症,有全身廣泛轉移和多臟器功能衰竭的惡液質患者,在使用灸法時還需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