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公認的齲病病因學說是四聯因素學說,主要包括細菌、口腔環境、宿主(即指寄生物包括寄生蟲、病毒等寄生於其上的生物體)和時間。其基本點為:致齲性食物糖(特別是蔗糖和精製碳水化合物)緊緊貼附於牙面,由唾液蛋白形成的獲得性膜。
這種獲得性膜不僅得以牢固的附著於牙面,而且可以在適宜溫度下,有足夠的時間在菌斑深層產酸,侵襲牙齒,使之脫礦,並進而破壞有機質,產生齲洞。
齲齒俗稱蛀牙。它是一種發生於乳牙和恆牙,由於細菌齲蝕牙齒導致牙面顏色發黃直至發黑,逐漸造成牙內黑洞,最終傷及牙神經引起疼痛的細菌性疾病。這種疾病發生過程緩慢,早期不易察覺,但是長期不加治療放任細菌繼續感染,輕則引發牙科疾病,重則誘發心內膜炎、關節炎和眼病等疾病。
對於處在發育中的兒童來說,齲齒可能會帶來比較嚴重的影響。它可能會阻礙牙頜的正常發育,使其畸形。另外牙齒疼痛的孩子會有意識地減少咀嚼,這樣影響食物的消化進而影響營養的吸收。所以家長需要密切注意孩子牙齒的生長情況,發現齲齒時要儘快就醫治療。
兒童齲齒究竟有哪些類型呢
不同程度的感染會有不同的症狀特徵,對於不同感染程度的齲齒,具體可分為淺、中、深齲三類。
1、淺齲:病變區域僅在牙釉質。牙齒表面有黑點或是白點,進食時有某處經常塞牙,但孩子沒有感覺到疼痛不適。
2、中齲:病變區域擴至牙本質。此時牙齒有較淺的齲洞,牙齒易受冷、熱、酸類食物刺激,或是一有食物塞牙就疼痛明顯,但不適的感覺會隨食物的清除而消除。
3、深齲:病變區域達到牙髓腔。此時疼痛的感覺明顯且不易消除。病變到此程度還未採取治療措施的話易引起其他疾病,比如根尖眼炎、牙槽骨發炎、骨髓炎等甚至一些全身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