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隨著剖宮產率的上升,逐漸派生出一類新的疾病,就是剖宮產術後手術疤痕附近的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症。北京協和醫院婦科張羽
足月剖宮產後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症發生率為0.03%~0.4%。隨著近年來剖宮產率的逐年上升, 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症的患者亦有增多趨勢。
很多患者就診時,都會問我這樣一個問題,我的剖宮產手術是不是沒有做好,是不是醫生造成的,實則不然,我通常會這樣通俗的解釋給患者:剖宮產實際上就是一層一層的切開皮膚,皮下脂肪,筋膜,腹膜,再切開子宮,把寶寶和胎盤取出來後,再一層一層進行縫合,可見,手術過程中,具有生物活性的子宮內膜細胞是不可避免的,或多或少的散落在各層傷口之間的,但是為甚麼只有少數人在手術後得了內膜異位症,而大部分人沒有問題呢,基礎研究認為,主要還是和患者子宮內膜細胞本身的生物學行為有關係的,可能她的內膜細胞具有更強的生物活性,更強的侵襲性,更強的轉移種植能力,更強的血管形成能力,能夠很快的在不屬於自己生長的地盤建立起自己的小家園,結果就是,患者會在手術後發現手術切口附近有異常的結節,可大可小,大的我見過有鴨蛋大的,小的通常也就是黃豆粒大小,這種結節在月經期會長大,疼痛,隨著月經乾淨了,包塊可能會縮小,疼痛也會減輕。
典型的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症的臨床表現為: (1) 腹部手術史,尤其剖宮產史(2) 切口部位的腫物; (3) 腫物與月經相伴的週期性疼痛或觸痛。對於症狀不典型的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症,術前需要與其他疾病相鑑別,包括切口硬結、切口縫線肉芽組織、切口疝、膿腫、血腫、腹壁腫瘤等。
除了醫生通過雙手進行觸診檢查,超聲檢查應用比較簡單,沒有創傷,可以測量病灶的大小,侵犯和浸潤的深度,以及病灶和周圍組織結構的關係,價格也不貴。CT、MRI 也可用於術前評估,通常在病灶巨大,或者侵犯較深,或者可疑有惡性變的情況下才會使用。
目前,對於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症,首選手術治療,切除內異癥結節。手術範圍最好在病灶外緣再多切除0.5cm,保證徹底切除病灶,降低復發的風險。較小的病灶,切除後,醫生通過最基本的外科減張縫合,就可以修復傷口,但是對於病灶巨大、侵犯筋膜,筋膜切除後缺損過多的患者,肚皮上留下一個“大洞”,無法縫合,需要一塊人工筋膜補片,像打補丁一樣把肚皮縫合起來,手術後,人工筋膜,也稱為生物補片,會和患者自身組織很好的生長融合在一起修復傷口。
在所有內膜異位症患者中,腹壁型子宮內膜異位症病灶對藥物治療的效果是很差的,因此,對於已經形成的瘢痕結節樣的病灶,不要試圖通過吃藥,或者打針得到治癒的目的。但是對於病灶巨大、估計切除困難的病例,術前應用GnRHa類藥物(例如諾雷得,等)治療,使其病灶縮小後儘快手術,可以達到降低手術難度、減少併發症的目的,是一種很好的術前輔助治療方法。
腹壁子宮內膜異位症具有一定的複發率,文獻報道總的複發率為10%,協和醫院近年來已經有至少200例以上來自全國各地的腹壁內膜異位症患者的治療經驗,都是通過手術切除的方法進行治療的,複發率不超過5%。
通常,靜脈麻醉就可以解決問題,術後4小時患者就可以吃飯喝水,自己排大小便,總之是小手術。但是,如果病灶巨大,情況往往就會很複雜,個別患者還需要整形外科醫生配合婦產科醫生進行腹壁的整形縫合,個別患者的腹壁病灶會一直侵襲生長進入腹腔,我們見過病灶和子宮相連,患者來月經的時候,肚皮上的病灶也會流血,確實屬於少見和罕見病例,最嚴重的,個別患者還會有病灶惡變的情況,但是非常罕見,我院收治過一個腹壁內膜異位症肉瘤樣變的患者,在外院無數次手術切除,不斷的復發,來協和時肚皮上已經慘不忍睹,看過的醫生定會終生難忘,最後通過活檢病理檢查確診是惡變。去年,我們還收治過一例腹壁內膜異位症惡變,已經出現盆腹腔以及淋巴結廣泛轉移的患者,實屬全世界都罕見的病例。所以,對於病灶反覆復發,外觀出現破潰,糟爛等表現的患者需要高度警惕,必要時進行組織活檢確診。
作者:北京協和醫院婦產科副教授 張羽醫生
新浪微博:@協和張羽
疾病諮詢請登錄網站: style="text-align:left;">《只有醫生知道》系列叢書,各大書店噹噹、京東、亞馬遜、淘寶網站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