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变应性鼻炎的现代病理机制
变应性鼻炎(AR)是一种由IgE介导的,针对环境过敏原的鼻粘膜炎症反应;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鼻痒、喷嚏、流涕、鼻塞等。变应性鼻炎是一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在世界各地均很常见,其全球发病率达10%~25%,并且患病人数仍在逐渐增加。
导致发病的两个基本因素是:
(1)遗传性过敏体质;
(2)反复多次吸入环境过敏原。
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如下特点:
(1)季节性,以春(树木花粉过敏)、秋(杂草花粉过敏)季为主,亦可四季发作;
(2)起病急,变化快,来急去速;
(3)以鼻痒→喷嚏为一组症状(可同时见上腭痒、耳内痒、眼痒等);
(4)鼻塞、流涕为一组症状;
(5)病位在呼吸系统的鼻粘膜。
目前的西医治疗主要是:
(1)避免吸入已致敏的过敏原;
(2)药物治疗(抗组胺的西替利嗪、氯雷他定,减充血麻黄碱,抗炎的色甘酸钠、白三烯受体拮抗剂、激素等);
(3)免疫疗法。
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优点是近期疗效明显,缺点是作用靶点单一、只能改善症状,并无能改变过敏体质,因此,疗程难料、远期疗效不确定。
2、中医对变应性鼻炎的认识
中医虽无“变应性鼻炎”之病名,但《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的“鼽者,鼻出清涕也;嚏者,鼻中因痒而气嚏作于声也”。所论及的症状包括了变应性鼻炎的流涕、鼻塞、鼻痒、喷嚏4大主症中的流涕、鼻痒、喷嚏3个症状,因此,现代中医认为鼻鼽包括现代的变应性鼻炎、变应性鼻窦炎及血管舒缩性鼻炎。
从上可知,中医对变应性鼻炎(鼻鼽)的论治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医对鼻鼽病因病机的认识,自古就有寒热之别:
(1)主寒者如《诸病源候论》:“夫津液涕唾,得热则干燥,得冷则流溢,不能自收。肺气通于鼻,其藏有冷。冷随气入乘于鼻,故使津液不能自收”。《证治要诀》:“清涕者,脑冷肺寒所致” 。
(2)主热者如《素问玄机原病式》:“或言鼽为肺寒者误也,彼但见鼽涕鼻塞,遇寒则甚,遂以为然,岂知寒伤皮毛则腠理致密,热气怫郁,而病愈甚也”。
根据现代医学推断,中医所说的属寒者,可能为秋季发作者;属热者,可能为春季发作者。
笔者结合近十年的中医治疗变应性鼻炎临床研究的处方用药,发现36张处方共涉及中药82味,其中出现频率在4次以上的依次是黄芪27次、白术24次、防风24次、辛夷花23次、苍耳子22次、甘草18次、细辛16次、白芷12次、黄芩10次、党参9次、五味子8次、麻黄7次、桂枝6次、蝉衣8次、大枣5次、当归5次、附子4次、仙灵脾4次。在这18味药中健脾补气药有4味(黄芪、白术、大枣、党参)、风药9味(防风、辛夷花、苍耳子、细辛、白芷、麻黄、桂枝、蝉衣、附子)、清热药1味(黄芩)、补血药1味(当归)补肾药1味(仙灵脾)、收涩药1味(五味子)。从上述统计中可以看出,出现数量最多的是风药,36张处方均有风药(即使有13张处方未给出全方)。临床上无论是以温阳补气法为主,还是寒热并用或清热法为主的研究,均取得良好临床疗效。同样的疾病,不同的治法、方药治疗均取得良好疗效,而这些不同方剂的共同特点则是均有风药。
笔者根据鼻鼽病位在头面部,鼻为肺之窍,为风邪易犯之处;发作来急去速,症状变化快,以鼻痒为主要表现等特点,痒又是风病的临床表现特征之一。因此,提出鼻鼽属中医风病范畴,主要病因是:外感风邪,寒热都是兼夹之邪,或变化所生之邪,并结合文献及个人经验确立祛风清热胜湿法治疗鼻鼽,取得较好临床效果。
祛风清热:是指祛除外感之风邪,宣散内郁之热,达到止痒、止嚏的功效。
胜湿:是根据《素问?五运行大论》中“风胜湿”的理论,借助风药胜湿之力,达到止涕、通塞的功效。
现代研究也证实,常用风药具有抑制变态反应、降低肥大细胞在炎症局部的浸润、改善局部粘膜充血水肿、缓解局部症状等诸多药理作用。
大量的现代研究与临床实践证明,中医药在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方面具有良好的作用与前景。